江北城古老资.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北城:历史与未来之城 石破天惊看崛起 波涛奔涌傲天下(前 言) 奔腾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于山城重庆,在嘉陵江的两岸分别形成了朝天门和江北城。江北城与渝中半岛一样,历来就是重庆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江北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巴民就在江北北岸生活、繁衍。公元前11世纪,即系巴国属地。秦灭巴国后,“仪城江州”建江州府,为重庆筑城之始,而最初的江州城即位于江北城附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东汉23年,江北城就为当时巴郡下辖的江州县治的驻地,建有北府城。一度为巴郡治所在地。1913年明代重庆府巴县设立江北镇,正式改名为江北城。清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4年,江北镇改由重庆府直辖,重庆府同知衙门迁移至江北城弋阳观下,从此建置江北厅。为江北厅驻地。民国时期,江北厅改为江北县,沿袭晚清旧制,江北城设有:上石梁、宝盖、弋阳、金沙四厢,1921年划入重庆市。 1913年(民国2年)江北厅改为江北县,沿袭晚清制,江北城设上石梁、宝盖、弋阳、金沙等4个厢,属江北县城区。1921年划入重庆市,4个厢改为第十五、十六、十八、十九4五区区公署驻地。1939年,设四方井、木关街、体仁堂、米亭子4个镇,隶属重庆市第九区,米亭子为重庆市第九区区公署驻地。1944年废镇扩保,重庆市第九区区公署改为重庆市第九区区公所,驻米亭子,辖21个保。 1954年建立木关街、米亭子、体仁堂3个街道办事处。1957改建为木关街、米亭子两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木关街、米亭子两个街道和刘家台街道小部分、三洞桥街道大部分合并成立米亭子街道人民委员员。1962年又将三洞桥街道所属地段划出,改称为米亭子街道办事处。1964年再将刘家台街道所属地段划出。1966年更名江北城街道办事处。1968年成立江北城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为江北城街道办事处。 江北城历来是重庆江山形胜之地。据《江北厅志》记载:江北城“左观音梁绵亘江中,右岸石壁陡立,迤俪江岸,夹束江水,宛然迥然。”城区地处嘉陵江汇入长江口的北岸,东临长江与南岸区隔江相望,南以嘉陵江与市中区为界,西接刘家台、北邻观音桥和三洞桥,从永平门向东呈单面坡向长江边倾斜。 现存江北城基本格局源自清代,清代江北古城的街道肌理依山就势形成三条主要的横街。民国时期,在江北城加筑外城,增加两座城门,形成双城结构,增加了适应机动车交通的路网系统,加强了内城和外城之间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络和临江的交通联系。 江北城以丘陵山地为主,解放前,水路交通比较发达,陆路交通落后。城区建设由江边逐步向内陆发展扩大。以江北城文星门为起点的三条古道是连接外地的主要通道。城区内除正街为较宽的石板路外,多为狭窄的梯道,遇雨难行。抗战后江北城区建设渐趋繁荣。至1949年,江北城、溉澜溪、刘家台、三洞桥、唐家沱等地区已形成城镇街巷、村段道路200多条。解放后,历年进行整修扩建。解放后城市建设逐步由沿江地区向北部发展,建设重点由东部的江北城向观音桥地区转移。 江北城的商业,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年间,巴郡邵治江北嘴一带的商业已初具规模。唐、宋以来,随着航运交通的日益发展,逐渐形成过往船舶停靠、货物中转的集散地。明、清先后建置江北镇、江北厅和民国初年江北县的治所都在江北旧城。江北城一时“商号遍地”,商贾云集,万商瞻目。每年枯水季节,沿江码头棚房林立,交易频繁,形成闹市。1891年,重庆开埠后,江北城港口成为重庆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食盐、粮食、土陶、木材等交易品充街塞巷。岸上最繁华时,从三洞桥到打渔湾共有6000余家商家。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百业不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人口猛增,促使商业一度繁荣。以江北城为中心,上至三台、香国寺,下至溉澜溪、寸滩,成为食盐、粮食、土陶、木材、竹器、铁器、水果等行业的主要市场,商贩云集,购销活跃。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影响,致使生产下降,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市场萧条,商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江北城社会主义商业体系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3年经济困难的时期,商品物资一度紧缺。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商业形态从江岸市场到工矿区市场、中心区市场及集市贸易市场并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加快,商业中心逐步向城市中心区转移,沿江商业逐渐衰落。 解放后,重庆港务局以梁沱为中心,设立江北港务作业区,修建码头、货场、桥梁、公路等,成为重庆市进出口物资的主要中转站之一。先后整修五江路、勤俭路、红会路、江北正街等和上、下横街等主要街道并建嘉陵江客运索道。水陆交通通畅,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时序流转,岁月沧桑。随着历史的沿革,陆路运输的发展,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