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逆 异构时,开环 意义:使羰基从1位C上转移到2位C上, 1位C上-OH游离 ——为第二次磷酸化打基础 ③ 6-磷酸果糖 F-6-P 1,6-二磷酸果糖 F-1,6-BP 6-磷酸果糖激酶-1 第二个 不可逆 葡萄糖 ? 1, 6-二磷酸果糖 2+ 2+ 2+ ④ 1,6-二磷酸果糖 F-1,6-B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醛缩酶 (5) 1, 6-二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 酶 该反应平衡点时: [甘油醛-3-磷酸] K= = 4.74x10-2 [磷酸二羟丙酮] 生理状况下: 磷酸甘油醛不断被消耗 磷酸二羟丙酮不断地被异构化 两个磷酸丙糖的互变 Interconversion of the Triose Phosphates ⑥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中心含游离-SH 碘乙酸会抑制该酶的活性——不可逆 ⑦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糖酵解中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 ⑧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醛 ?? 2-磷酸甘油酸 2+ ⑨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烯醇化酶 烯醇化酶与2价离子结合后才有活性 氟化物——抑制剂 2-磷酸甘油酸 ? 丙酮酸 第三个 不可逆 由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的能量变化 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 丙酮酸 ⑩丙酮酸激酶 ADP ATP 产能步骤: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磷酸甘油酸激酶 2(⑦) + 2(⑩) - 1(①) - 1(②) = 2ATP G为起始物 胞内多糖为起始物 2(⑦) + 2(⑩) - 1(②) = 3ATP 其他单糖通过转化为糖酵解中间产物形式进入糖酵解。 (2)无氧条件丙酮酸的去路 有氧情况 缺氧情况 “三羧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 CO2 + H2O “乳酸发酵”、“乙醇发酵” 乳酸或乙醇 丙酮酸 ① 乳酸发酵 其生物意义? 消耗糖酵解脱下的 H,保持细胞内的pH稳定。 乳酸脱氢酶(LDH) LDH1 分布于心肌,H LDH2 LDH3 LDH4 LDH5 分布于骨骼肌,M LDH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乳酸脱氢氧化成丙酮酸 心脏、脑、肾LDH1含量高——生成丙酮酸 骨骼肌中LDH5含量高——生成乳酸 Km高 Km低 ②乙醇发酵 丙酮酸脱羧酶 + TPP 乙醇脱氢酶 乙醇 8.3.1.2 糖酵解的意义 1.为机体供能 生成2ATP,如果是从糖原分解开始,生成3ATP。 2. 某些厌氧生物及组织细胞生活所必需 所需要的能量完全依靠糖的无氧代谢 少数组织:视网膜、肾髓质及成熟红细胞 主要依靠葡萄糖的酵解作用。 * * * * 脱分支: 转移酶 α-1,6-糖苷酶 α-1,6-糖苷酶和转移酶为同一种酶的种活性,合称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 ② G-1-P G-6-P 葡萄糖-6-磷酸酶(肝、肾) ③ G-6-P G 磷酸葡萄糖转位酶 + H3PO4 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而不存在于肌肉中,所以只有肝和肾可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不能补充血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8.2.2 糖原的合成 ——不是糖原分解的逆反应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葡萄糖激酶 2. 6-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作用下变为 1-磷酸葡萄糖 3. 二磷酸尿苷葡萄糖(UDPG)的生成 UDPG 焦磷酸化酶 1-磷酸葡萄糖 + UTP UDPG+PPi 4.以α(1 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聚合体的生成(其他酶) 5. 糖原的合成 糖原的形成 分支: 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在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的催化下,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寡糖链由α-1,4-糖苷键转变为α-1,6-糖苷键,使糖原出现分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