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意化”的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澍“意化”的人

王澍:“意化”的人? 日期:2012-03-09 作者:吴越 来源:文汇报 ? ? 图片说明:王澍设计的五散房 ? ? 图片说明:宁波博物馆所有砖瓦构成的外墙材料都来自被拆除的砖瓦,用来象征城市变迁。 ? ? 图片说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朋友眼中的“普利兹克”奖得主 王澍:“意化”的人   本报记者 吴越   “这些年还是有些年轻人,很多比我年轻的人,在中国的东西上下了很多工夫,这两年我在杭州也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包括画山水的,基本上每个礼拜都要聚一聚,一个人开始在画,其他人站在旁边看,一看看很长时间,看完后,喝杯茶,也没有人谈什么艺术,随便聊几句,然后大家走人,但总有一两句非常有心得的话。结束了,没见有人唠唠叨叨,不停地说。我个人觉得,尽管这不是主流,但这是文人的风骨,风骨这东西很脆弱,说散就散,但这种东西隐约在传承着。”   “文人风骨不绝,造园一事应尚可为。” ——王澍,2007年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中国籍建筑师王澍摘得普利兹克奖的消息由美国洛杉矶传至国内。普利兹克建筑奖于1979年创立,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杰出建筑师。媒体用最简明的方式解读它“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几天时间里,王澍的代表作品如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跃居网络搜索热门。   与1983年获得此奖的美籍华人贝聿铭“非常纯正的现代主义”风格不同,49岁的中国人王澍专注于营造由泥砖、瓦片、坡檐、池水、山林等要素构成的“家园”景象。   而中国建筑师获奖的意义,按照普利兹克奖评委会所指出的:“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该他请客了”   中大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所在地。于1927年创办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源地。   学院一楼中庭矗立着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刘敦桢和童寯三老的雕塑,进门两边贴着各种学术信息,最大的一张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讲座海报。安藤忠雄也是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获奖时间在1995年他54岁的时候。不过,最醒目的不是这张海报,而是挨着它的一张大红喜报:“热烈祝贺我院杰出校友王澍教授荣获建筑学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在东南大学网站新闻里可以看到更详细的介绍:“王澍教授1963年出生,是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81级本科生,85级硕士生,导师为著名建筑学家齐康院士。他在学期间表现突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此次获奖之前已获国际建筑界的法兰西建筑学院金奖,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最高讲席教授等殊荣。王澍教授荣获这一奖项是我国建筑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我国科技界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他是东南大学的骄傲,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   这则信息的撰写者,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用“一片欢腾”形容消息传到母校时的情景。“普利兹克建筑奖创立至今,全球有30多人获奖,其中有10人已经去世,另外20多人中,有一大半得奖时已是六七十岁。王澍今年才49岁,这个奖对于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还会继续奉献重要的作品和思想给当代建筑学。”葛明说。   说这番话时,葛明另一半的身份是王澍的朋友。葛明比王澍小9岁,在一次学术活动中两人相识,引为同道,后来葛明常常参加他们在苏州和杭州的聚会。“我们这些人都喜欢园林,经常在园子里游玩。我也常去中国美术学院,看王澍怎么带学生。”事实上,王澍的朋友们在两三年前便猜测他会得奖。葛明说:“他这一阵得奖很多,比如2010年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2011年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一般情况下,法国这个奖的得主会在3-5年内得到普利兹克奖。我们只是没想到会是在哪一年。”记不清何时起,王澍每次新作品的首发权已授予国际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和艺术杂志之一,创刊于1928年的意大利杂志《Domus》。   “虽然有准备,但消息一来还是感到震撼。”王澍的另一位好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说。从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拿这个奖的意义甚至超过中国人拿诺贝尔奖。“在建筑领域内得到世界的认同,除了包含艰辛的技术性工作,更大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一种立足。”   与朋友们的欢欣鼓舞相比,王澍冷静而低调。大奖揭晓时他正在美国讲学,此后几乎婉拒所有采访。在杭州的妻子陆文宇被“围堵”之际也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丈夫说的,“太累了,早点休息吧”,一句是对记者说的,“王澍也很顾家的,很喜欢孩子的”。   “根据我对他的了解,这次得奖对他不会有很大的改变。”童明说。朋友们已经在策划王澍得奖后的第一次聚会。按中国文人的惯例,“该他请客了”。    愤怒青年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