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文创佳作课品.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巧借课文创佳作课品

一个教育幽默---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学生们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 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 “模仿——创新”写作辅导 不少教师和同学都认为“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你觉得作文难吗? 请实话实说!!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一堵墙隔着,只有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能登堂入室,发现科学内容的富和美。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子贡《论语·子张》 作文的门径在哪里? 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就是通过模仿前人、名家的作品,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特色,进而推出创新作品,即通过模仿,明白前人的做法;借鉴前人的做法,推陈出新,从而达到创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孙洙 “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的文字。” ——宋·朱熹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文心雕龙》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宋·朱熹 如何模仿? 唐诗僧皎然谓,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 偷势——模仿结构布局; 偷意——袭取意旨主题; 偷语——仿效佳词绝句。 巧借课本创佳作之 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表达什么?表达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既然作文要表达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以作文的根本就是思想表达;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用书面形式表达你对人生感悟、对社会感悟、对自然感悟的过程。 什么是作文?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 9.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0.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 语文高考对作文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考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考查;就是要考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由何而来? 一、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学会思考》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语文课本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只要稍加整理,你就会发现——好多平时作文、高考应试话题的主题、思想,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都有相关的篇章阐述。平时作文、高考应试,只要有机地套用这些主题、思想,我们的文章就会深刻起来。 二、学会巧移他人思想为己用。 对生死的哲学思考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三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高中语文第六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高中一册读本)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初中课本) ??? 秋叶飘零,万物萧瑟。登高望远,不觉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假如生命就此终结,我们该怎么办? 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屈原选择了死,为民族的存亡、为江山社稷而果决沉江地死;司马迁则选择了生,为未竟的事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