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周维善先生介绍.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周维善先生介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然产物化学家周维善介绍化学11 周治宇 2011012173背景自从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截止到2011年,一共有161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在有机化学直接领域的就有54人,这还并不包括其拓展领域如化学生物学。这些人中,在天然产物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超过20位[1]。他们的事迹都是耳熟能详的,随手都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最早是1902年德国人E. H. Fischer因糖类结构和嘌呤合成获得诺贝尔奖,后来1915年德国人R. M. Willstatter因深入研究叶绿素而获奖,再后来著名的罗宾逊关环反应的发现者英国人R. Robinson因对生物碱的研究获奖。1965年,代表了那一个时代全合成的最高水准的R. B. Woodward因对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而获奖。1990年,继Woodward后另一位天才、同样开创新的合成时代的E. J. Corey因逆合成分析法获奖···每当谈到这些大师,我的心中都不免充满了激动。但是我也在思考,偌大的天然产物舞台,我们的中国学者何在?就在我们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屠呦呦女士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不得不说是大振人心。她获奖的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有关青蒿素的早期研究工作中,还有一个不得不谈的人叫周维善呢?个人简介周维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192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44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化学系;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并留校任教;1952 -1956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从事科研工作;1956年随黄教授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60年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4年在法国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化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研究室作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中国有机化学界的先驱应归于庄长恭、黄鸣龙等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条件相当艰苦,正是他们在抗菌素,染料和甾体药物等的合成方面开展了相当出色的工作[3]。但是,国内最早响应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合成复杂天然产物热潮的人,当属周维善先生。周先生长期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为中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出色工作青蒿素的发现、结构测定与合成青蒿素(arteannuin)是从中药黄花蒿(Artemisaannua)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有效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1967年,成立了抗疟疾新药研究项目;4年后,于1971年成功筛选出青蒿素;1972年分离得到有效单体;1973年通过临床试验。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屠呦呦得拉斯克奖正是因为她对这两种药的创立的贡献。周维善工作之一是与屠呦呦女士合作,率先提出青蒿素的结构,该成果发表在《化学学报》1979年5月第37卷2期[4]。总结起来,他们测定青蒿素结构的思路大致是:1.获得熔点、比旋光度等基本的物理常数据。2.高分辨质谱确定分子量以及分子式。3.红外核磁联合,确定了分子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结构片段。4.通过化学方法,确立了分子中一个过氧基的存在,过氧基可认为是青蒿素结构的灵魂所在。5.更多的化学实验相继确立了分子中存在内酯结构。6.根据已有信息和X射线衍射,确立了结构式以及相对构型。7.旋光色散初步确立了绝对构型,并辅以若干检测实验。毫无疑问,整个工作中,过氧基的确定是最值得拍手称绝的。且看下图:青蒿素与三苯磷反应证明含有一个当量的过氧基,在质谱中的M+-32峰亦清楚地表示含有一个过氧基。由于在核磁共振谱中,δ3.44~5.68之间没有其他质子的信号,提示这个过氧基团是接于两个叔碳原子上。δ1.36的一个甲基峰可以推定其接于这个带有过氧基团的碳原子上。青蒿素用钯—碳酸钙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催化氢化,即失去过氧而成环氧化合物2,经元素分析及质谱分子量测定,确定其分子式为C15H22O4,与青蒿素相比,正好失去一个氧原子。在红外光谱中过氧吸收峰消失,它的核磁共振谱峰与青蒿素十分相似,因此进一步证明青蒿素确是含有一个过氧基团的化合物。另外,青蒿素与盐酸羟胺反应后,呈现饱和内酯的颜色反应,用氢氧化钠定量滴定接近于消耗1克分子碱,确证了它含有内酯基团。用硼氢化钠还原青蒿素得半缩醛化合物3,3用钯—碳酸钙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催化氢化则失去过氧而得环氧化合物4,2用二异丁基铝氢还原也得到化合物4,4用铬酐一吡啶氧化复得化合物4.至此,青蒿素的关键结构已全部确立。读完我感慨万千。不懂化学之前,很难理解为何小小一个分子,需要很多人数年的努力;而在略懂化学的皮毛后,再来看周先生的工作,确实是一种享受。这种心灵上的舒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