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弯下腰来拔穷根.doc
弯下腰来拔穷根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做实,使扶贫开发工作不断见到真成效,让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5个多月后的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十二五”时期,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但仍面临着“十三五”期间年均减少100余万贫困人口的巨大压力。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对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大扶贫”确定为两大战略行动之一,坚定承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战天斗地:前所未有的精气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打赢这场攻坚战,关键还是在主观因素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
为了脱贫攻坚,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
2015年的金秋十月,全省扶贫开发大会在贵阳召开,印发扶贫开发“1+10”配套文件;12月7日,全省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及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召开。不到两个月,先后两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全省脱贫攻坚步伐加快。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以上率下,带头深入联系点威宁自治县蹲点调研,与群众拉家常、话脱贫、谋发展;深入长顺县、台江县等基层一线宣讲脱贫政策,调研基层党建扶贫工作。他多次谈到,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用心、用情、用力。脱贫攻坚是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主战场。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武陵山腹地,召开座谈会宣讲中央精神,把脉铜仁脱贫;走访湄潭、正安、安龙、望谟等地,专题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了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传递党的好声音,助力农村同步小康。
省委政研室派驻威宁自治县驻村干部在走访中提炼出看真贫、扶真贫的“四看法”精准识别体系: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精准甄别、确定扶贫对象。
遵义市选聘1433名能带动群众发展项目的优秀人才驻村任“项目书记”,占全市村总数的85.3%。“项目书记”共领办项目918个,带动实施项目1240个,可带富35万余人。
六枝特区邓连贵、邓连桥、邓连瑞“同胞三兄弟”相约驻村任“第一书记”。大哥当起维护和谐的“守护者”,二哥成为传授绝技的“好师父”,三弟成为引领脱贫的“特派员”。
大方县羊场镇“第一书记”谢雨石,走村串户,磨破了三双“走访鞋”,厚厚的两个笔记本记满了村情民意。
2015年,全省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980余万人次,帮助谋划思路点子25万条,办理好事实事35.7万件,争取帮扶资金35.1亿元。
“精神状态好,一好带百好。”在深山贫瘠之地,贵州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扶贫精神”,激扬了一曲战天斗地、决胜贫困的铿锵之歌。
产业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最边远的舍烹村,三年前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路,地里种出的庄稼只能解决温饱,大量村民外出谋生。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1260元,是三年前的3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扛着锄头、镰刀的农民乘坐“考斯特”上下班,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这要感谢陶正学,感谢家门口的农业园区。”53岁的陶正能满脸笑容地说,返乡企业家陶正学成立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让村集体资源以集体产权方式入股,让村民以资金和技术入股,激活了村里的农业。
近年来,六盘水市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市扶贫局局长王成刚介绍说,“三变”改革,使六盘水的农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农民、村集体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用发展产业来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已经成为贵州扶贫的基本经验。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实现总产值81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按照资源禀赋、市场导向和区域经济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