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微生物形态--非细胞型范例.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 2 溶源性细菌的特性: (1)稳定性: (2)免疫性: (3)裂解:自发裂解 (4)溶原转变: 3 温和噬菌体存在的状态:游离病毒、前噬菌体、营养期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的特点: 可稳定遗传: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 可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2~10-5 。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具有“免疫性”:溶原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噬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性。 可复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但不发生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 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即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4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装配: 主要步骤有: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 方式: 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并不裂解。 通常情况下,一个噬菌体通过上述五个过程能合成100——300个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的这种生长繁殖方式也称为一步生长, 5 噬菌斑: 概念: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每个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应用: 噬菌斑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噬菌体的计数。 噬菌斑 二 植物病毒 1特点:植物病毒种类多,以+ssRNA病毒为主,一般没有包膜,病毒粒子较小。 2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1)微伤口进入寄主细胞: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必须依靠植物细胞繁殖(复制)。 进入寄主细胞的方式为:微伤口入侵。造成微伤口的方式为:介体(昆虫)、摩擦、嫁接等。 (2)脱壳-复制与翻译等-复制新病毒 (3)寄主细胞破裂或溶解释放 3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1)病毒在植物体内移动 病毒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 胞间连丝(速度 0。01~2mm/ 天)----- 韧皮部(速度约2.5cm/ hour) 转移示意图 (2)在群体间各体之间的扩散transmission: 传播:病毒在植物群体间的扩散称为传播 介体传播:昆虫、人等 非介体传播:汁液接触、嫁 接、花粉、种子等 烟草花叶病图 烟草CMV图 水稻矮缩病毒病 三 脊椎动物病毒 1特点:脊椎动物病毒种类多,以DNA病毒为主,个体大,一般有包膜。 2入侵与繁殖: (1)入侵寄主细胞有四种形式。可以吸附后脱膜融合、主动吞入、寄主壳蛋白重排和穿入的方式进入寄主细胞. A 具有包膜的病毒通过包膜和细胞质膜融合脱去包膜 B 结构复杂的病毒粒子可被寄主细胞整个吞入 C 不具有包膜的核壳不是整个入侵,而是寄主膜引起壳体蛋白结构重排,壳破,放出核酸 D 病毒粒子直接穿过寄主细胞膜进入细胞质 3、肿瘤病毒与癌基因 (1 )肿瘤病毒: DNA肿瘤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等 RNA肿瘤病毒;均为逆转录病毒 (2) 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V-onc):反转录病毒基因组中带有的使受感染的寄主细胞癌变的基因。 细胞癌基因(原癌基因):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一旦被激活后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肿瘤病 痘 天花病毒属DNA类痘病毒 爱滋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增殖 爱滋病 六、亚病毒 亚病毒:    是一类比一般病毒更小更简单的非细胞生物,与一般病毒有显著差别。 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