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内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乐山大佛开凿之初的历史文化背景 1200多年历史,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和政治、文化、交通等多种元素。只有很好的研究和挖掘乐山大佛当时开凿时的历史源渊,才能更好的宣传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思想,更好的保护和发挥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乐山大佛的文化艺术研究和保护。 据民间传说,当时乐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住持是海通和尚。当时凌云山下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民间传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当时人们的文化思想意识,从测面也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大然时特有的文化智慧,也可感受到当时的自然风景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根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1]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2]等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乐山处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3] 根据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和尚圆寂后,工程曾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历了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 才完工,大佛修建前后历经90多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之长。 从以上相关史料记载来看,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具有很明显的生活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的动机,这也说明了佛教信仰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的信仰在当时来说,是解决人们心理危急、生活困惑、社会矛盾等各各方面的主要方式,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安宁的生活,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从史料记载“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4]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对佛教信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佛教信仰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佛教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当时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佛教信仰的宗教政策的实施情况。因此,乐山大佛的开凿和修造,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交通都要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和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象征着未来的光明和幸福。中国唐代曾一时崇拜弥勒佛,使得弥勒信仰一度极为兴盛。因为有佛经曾记载弥勒佛出世时会“天下太平”,在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1]证明自己是弥勒转世,用百姓对弥勒的崇拜使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了帝位。正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完全一致。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如《弥勒下生经》[2]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有肉髻,发绀瑠璃色。”根据《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大佛形像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使得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印度佛像造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从历史史料记载而言,开凿乐山大佛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意义,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间宗教信仰有关。当时在中国汉地盛行弥勒信仰,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战争连绵,给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不便,人们希求有一个和平安祥的太平世界,而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太平盛世的像征。因此,弥勒信仰在魏晋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