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临江仙.3ppt课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江仙》 苏 轼 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人诬陷苏轼作诗讽刺新法,苏轼因此被捕下狱。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 黃州是创作的高峰期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東去)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 ),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临皋:地名,位于黄州南江边,作者的寓所。 东坡: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名之东坡,筑室于此,作为游息之所,自号东坡居士。 三、文本分析    上阕: 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醒复醉”:以酒浇愁,醉而复醒,醒而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深夜归来,敲门不应, 坦然处之,漫步走向寓所附近的江边。 上阕以动衬静,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对于历尽宦海风波的苏轼来说,置身于宁静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的解脱。 下阕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化用《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句, 《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夜阑风静縠纹平 亦景亦情 既是写深夜江面的风平浪静, 也是词人此时心境完全趋于平静的象征。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1.内涵分析 反映了词人心理转变过程的三个层面 饮酒时的痛苦 置身于静谧自然环境中心灵所达到的平和 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超然于世的豁达 旷达词: 表现苏轼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 最能代表苏轼思想性格特点 “东坡词旷,稼轩词豪。” (王国维《人间词话》) 四、苏轼的人格魅力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经历磨难却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 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題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1.修炼瑜伽 静坐冥想,使身心和谐的运动方式。 贬谪:此心安处是吾乡。 * *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一生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屡遭贬谪。 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他的一生又是不屈不挠、乐观旷达的一生。 三次遭贬 45岁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2. 59岁时被贬往惠州(今广州岭南)。 3. 62岁又被贬至更加偏 僻的儋州 (今海南儋县) 到65岁才遇赦北归。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 苏 轼 《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展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和渴望解脱、自由的心情。 《避暑录话》记载: 苏轼作了这首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吓得郡守匆忙寻找,发现“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 《临江仙》一词便记载了他的这种旷达。 倚杖听江声 苍茫的夜空下,荒凉的大江边,作者手拄拐杖,静静伫立,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人与大自然仿佛已融为一体。 一个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    2.艺术特点 (1)风格旷达 (2)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 (3)写景、抒情、说理相融合 《定风波》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 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