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专业地预估票房
抽空再来详细解答下,应邀简单乱说下:)票房的预估只有在项目开发期或者电影制作完成准备投入营发时比较有用,前者当然是判断投资回报和风险,后者是判断市场收益和营发投入。如果LZ有兴趣,可以找一家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叫“相对论”,他们有非常完善的票房预估体系,从剧本就开始的,而且非常数字化,详细资料鉴于英文过多且相对保密我就先不在这里献丑了,不过“相对论”公司的评估体系是我目前在国内外电影行业里接触到的唯一数字化计算化准确化科学化程度最高的票房预估体系,除此之外还没看到……BTW,个人认为所有在影片快上映的时候预估票房都没蛋用,钱都花完了却知道自己马上是能卖多少钱这不太蛋疼了么,跟告诉你你7天后就会死or7天后就会中500万彩票一个道理
先总结性的哄一声:可以预估,但难以控制美国在40年代以前,大制片厂是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来平衡风险,并通过控制新老导演更替,新老明星换代,以及逐步加大一部影片的首映场次,二、三轮放映场次,来控制拷贝成本,以减少风险,确保盈利。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下,衍生出了所谓的类型电影策略(类型电影 = 保守性创新),和制片厂导演制、明星制。这一套体制从默片一直到彩色电影时代的早期,逐渐成形成熟,这是好莱坞光景最好的时候,融资借贷对于大制片厂来说根本不困难,回报率也很高。二战结束之后,整个电视产业受到战争的刺激,兴起的非常快,还有电影行业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都使得美国市场的电影融资变得非常困难,传统的大型制片公司在这个阶段发展严重停滞。1948年派拉蒙法案更是直接促成了大制片厂放弃了他们在渠道上的垄断,美国电影工业进入另一个周期。金融、保险机构也开始在这个阶段深度介入好莱坞的生产链条中,一部分独立制片公司迅速接受了他们,允许保险公司对生产过程进行管控、监理。由此也使得一些独立制片公司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非常快,并促成了大制片厂朝向发行代理公司的方向发展。导演、明星以及剧组开始独立于一些大的制作公司之外,美国电影工业的细分化、专业化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趋向成形。结合当时整个美国商业社会的发展,在此之后,围绕电影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第三方机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门类,就是向保险机构、投资人提供市场调研,资信调查服务的公司。开始这些公司是在上映前进行电话或者信件的抽样调研,看看哪个区域的观众对一部电影最感兴趣,以此来确定拷贝数量和上映范围,还有对独立制片公司、制片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有点像私家侦探)。后来逐步发展到围绕一部电影,从脚本阶段就开始进行观众调研。到六七十年代,一个剧本或者创意想要获得投资人的亲睐,以及保险公司同意承保它的制作和投资,剧本阶段的调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到这里要做一个小结:美国市场的电影项目评估在40年代至70年代逐渐发展成一个专业的活,脱离了早期的由一个人拍脑袋、讲人情、看才华的创业家时代特征。在1980年以前,所谓对票房的预估,还是人为的猜测,虽然从一个人猜谜语发展到很多人一起来猜谜语,从一家公司来猜谜语发展到很多公司一起来猜各个环节的谜语,但仍然是猜测居多,所谓的调研往往也是由一帮有经验的人说了算,直觉和判断在这个阶段,可能还是大于所谓专业性。在1967年之后的新好莱坞时代,电影投资逐渐加码,好莱坞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巴瑞·李特曼(想知道是谁请百度)在80年代提出了一个票房预估的基本模型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李特曼模型,当然在中国它还是属于非著名阶段。具体如下----图表引用自《当代西方电影票房预测研究的发展演变》一文,作者王建陵根据这个模型,利特曼得出了一个回归方程式:Y=-28.482×106+7.232×106顶级导演+14.846×106明星+11.818×106科幻+13.858×106续集+24.932×106奥斯卡提名-4.966×106剧情+6.972×106影评+3.814×106大发行公司。看不懂也没关系,大体上意思就是将每一个因素作为一个变量,每个变量具备一定的权重,当所有的变量因权重关系的不同,组合在一起时,就是最后的票房结果(如果你也看不懂我这句话,那你吐血去吧)。在这个模型之后,很多公司对这个模型开始了深化,比如做明星影响力评分的媒体越来越多,类型明星越来越容易出头,也越来越容易被淘汰,专业的经纪公司变得更为兴盛;对奥斯卡的争夺也越来越残酷,和政治说客一样,好莱坞也开始雇佣公关公司游说评委(哈维-韦恩斯坦近几年风头大盛,了解电影行业的人应该知道一点他的故事),这个模型也在逐渐丧失它最初的价值。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整个调研行业变得更加专业,对于电影的观众调研和研究也在80年代之后变得更成熟。围绕电影这种项目制生产方式,在好莱坞的调研咨询公司那里衍生出了很多种调研模型,分别针对于整个项目进度中的各个阶段,准确率也越来越高。这些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