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关键词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论关键词供参习

文学理论关键词 以意逆志 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这一解释比较合理。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路,即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知道唐宋两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全不关心,梅尧臣却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们的时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尽善尽美 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为孔子所提出。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郑玄注:《韶》,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谓太平也。《武》,周武王乐,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 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孔子崇尚礼教,因而政治上赞扬尧舜的礼让。《论语》中称至德者有二,一赞周之先祖左公□父长子泰伯,一赞文王,皆因其出于揖让。因此,对于歌颂礼让的《韶》乐,他极力加以赞美,认为不仅在艺术上是尽美的,而且在思想上符合他理想的道德伦理观念,因而也是尽善的,即美和善高度统一的典范。《论语·述而》中说到他在齐国听到《韶》乐时,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赞不绝口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当颜渊向孔子问为邦时,孔子讲了几条,其中一条即乐则《韶》、《舞》(舞同武)。可见推重美、善统一的《韶》乐,是孔子一贯的思想。对于违反其政治思想、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孔子则认为它虽然在艺术上尽美矣,但在思想内容上却由于并非表现至德,所以未尽善也。 孔子的尽善尽美之说,实际上提出了文艺批评两方面的标准,即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尽管他所说的美和善的标准,都有具体的历史和阶级的内容;但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对文艺作品的美学批评必须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批评结合起来的原则,是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的。 温柔敦厚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