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精编.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精编

绪论 中国古代文论是以中国二千年来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地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史,阐述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作用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 一、古代文论的学科特点 1、由古文论资料的分散性杂糅性、古文论思维方式的直觉体验性、古文论表达方式的隐喻性,决定了古文论范畴、术语、命题的模糊性、具象性、多义性的特点。 2、由于中国文学以抒情文学为正宗,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不受重视,造成古代文论中诗论发达,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的特点。 3、再次,古代文论中文学修辞学发达,诗文评论讲究炼字、炼句,散文评论讲求整齐和谐的里俪偶和短长高下的气势。同时声律说在文论中有较重的地位。 4、古代文论带有鲜明的功利教化作用。 二、古代文论的研究 1914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出版讲稿《文心雕龙札记》标志着古代文论研究的开始。后来,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也开设《文心雕龙》课,出版讲稿《文心雕龙注》。1927年,陈钟凡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1947,郭绍虞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1943年,朱东润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傅庚生1946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通论》。 古代文论研究有两种基本思路:第一是求“事实的历史”之真的史家意识;第二是为古代文论寻求现代解释和转化。 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论的源头和背景 第一章:先秦儒家文艺观 第一节:儒家文艺观的萌芽 一、“美刺”与“陈风观诗” 《诗经》的作者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突出强调诗歌的“美”与“刺”的两项基本的社会功能。 上古人们对文艺社会政治功能的认识:下对上的讽谏作用、宣泄作用;又包括上对下的体察作用、教化作用;还有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的风气。上古时期诗、乐、舞不分,观乐就是观诗。季札对不同地方民歌的褒贬评价包含两点: 表现了“依声以参时政”的文艺政治观;2、体现了”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 二、“诗言志” 在先秦的文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是“诗言志”。“诗言志”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赵文子对叔向说的“诗言志”一语。“诗言志”的“志”,汉代赵歧解释为“心所念虑”,而郑玄解释为“心意所趣向”,都是指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近代朱自清把“志”解释为作者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怀抱。随着“诗言志”的不断发展,“志”的含义越来越广泛,《毛诗序》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论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后来到了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和钟嵘强调“感物言志”便将“诗言志”由专注人伦政事转向个人的穷通出处,凸显出诗歌抒情性特征。 三、“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世界万物形成的基本规律。 “和而不同”是一种多样统一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孔子尚用的文艺观 孔子试图用“仁”来改造和重建“礼”。“仁”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和道德境界,其基本点是人我关系的和谐协调,试图将“礼”有外在的强制规范转化为人性的内在欲求,以此来调节伦理秩序进而调整社会政治秩序。 孔子把《诗经》看成修身的教科书,这就形成了以“诗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文艺观。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是讲人们在特定的场合赋诗言志,通过文艺进行政治沟通以完成某种使命。 “兴于诗”是讲诵习诗歌能够使人奋起,产生向上的志向; “立于礼”是说熟悉和遵循礼制能够使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成于乐”讲在诗乐舞的结合中,在艺术与伦理、艺术与礼仪的结合中,是人性、人格趋于完善。 二、“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对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总结和精辟概括。“兴、观、群、怨”的目的是达到社会的心理平衡,达到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各个群体之间的心理平衡。 “诗可兴”是讲诗所具有的打动人的感情、激励人的心理、使人产生振作、奋发等积极情感的艺术感染力。 “诗可观”的“观”即观察、审视,包括审美主体自己观看和指点别人观看两重意义。一是“陈诗观风”;二是“观志”。“诗可观”不管是“观风”还是“观志”,都反映上古时期人们希望通过文艺作品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愿望。 “诗可群”是希望通过《诗》使个体在群体内产生向心的力量,在礼的原则下彼此更和谐地团结起来,揭示了文艺作品交流和培养人们的社会性情的重要功能。 “诗可怨”是说诗可以抒发怨愤之情。通过文艺作品来抒发“怨”,是化解社会消极心理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特定形态,孔子在提倡中正平和的雅乐的同时,提出“放郑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思无邪”,被儒家文艺思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