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
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刑法,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基础知识:
1、背景
(1)经济: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2)政治: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3)思想: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的需要。
2、主要思想
(1)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针对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3、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1)措施: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突破: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如何评价?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这一观点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但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权利过于膨胀,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
3、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1)汉初的黄老之学(一是治身,二是治国)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基础知识:
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秦:法家 汉初:道家
汉武帝后:儒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F215051【复试】2024年河南大学071000生物学《复试医学分子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690题.pdf VIP
- 2024年度TikTok生态发展白皮书-FastMoss-202501.pdf VIP
- 迈瑞BC-5380血球仪中文维修手册.pdf
- 2024新译林版英语七下单词表(开学版).pdf
- 毕业论文(设计)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pdf
- 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 病理生理学讲义.pdf VIP
- 检验科生化项目SOP文件.docx VIP
- 2018款上汽通用别克Velite5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2025年每月主题党日活动计划表+2025年3月党支部“三会一课”方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