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下期期末复习历史学科基本知识解读
高二下期期末复习历史学科基本知识解读
【内容:必修三,选修一,选修二】
编写者:郭斌 审定者:王庆
目 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古代中国的改革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一)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二)美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三)法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
六、日本:明治维新
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践
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九、科学技术
十、文学艺术和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
·根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争霸战争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学术自由,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2.“百家争鸣”的含义: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3.涉及三种社会力量的主张:即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和新兴地主阶级。
4.主要学术派别有儒、墨、道、法等。
(1)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2)道家
·老子
·庄子
(3)法家
(4)墨家
5.评价
·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例如: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解读】可做拓展思考的内容主要有: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与“君轻民贵”思想,法家的法治和改革思想,历史转折时期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等。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及其背景、评价。
(1)主要观点
·倡导儒学独尊,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更化”政策。
·文化的“一统”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君权神授”理论。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背景
·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经济不断发展,需要思想文化层面的统一来维护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
·董仲舒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儒表法里”的新思想体系——新儒学,系统回答了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
(3)评价
A.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在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B.“大一统”思想符合当时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潮流。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属于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D. 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后,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E.“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既有封建成分,也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素。
2.汉代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社会根源:汉武帝时代是西汉王朝的上升时期,但也面临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骚扰问题,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传“君权神授”,有利于加强皇权和巩固中央集权,因此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
3.汉代以来儒学的传播
·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儒学的地位。
·汉代的太学及清议。
·察举制。选官以德行、才能为主要标准。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韩愈、李翱的思想。
·北宋形成了重忠孝、讲廉耻、励节气的社会氛围。
2.北宋五子:创立理学
3.南宋朱熹(客观唯心主义)
·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是指客观存在,指封建伦理道德。气是指物质。万物之理,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修养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以及社会责任感;“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无道之君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主张“正君心”。
·编写《四书集注》。
·评价。
4.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本心即天理;“本心体悟”;“宇宙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