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应用UI在中国的趋势,基本反映了当前国内UI设计的状况,从他的所感所想中,认真审视这些在别人看来,我们自己身上所拥有的精髓,以及那些颇具玩味的明潜规则。(创优翼ui设计)
以下为译文:
今年夏天,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从美国旧金山搬到了中国的南部城市广州,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微信(WeChat)的产品经理。众所周知,微信可以说是中国最风靡的IM应用之一。到一个新的国家就意味着新的生活——习惯新的语言、饮食、消费和出行方式。然而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就融入了这样一个起初让我无所适从的陌生国度!
同样习惯的还有中国的数字生活。学着使用中国用户常用的移动App,不仅仅是出于职业习惯的好奇心,也是为了尽可能地融入本地的氛围。习惯之后,甚至对这些改变都熟视无睹了。一天,闲来无事,我列出了一份长长的清单,来记录我在美国使用和开发过的App,以及在中国使用的应用,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清单的长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于是我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1. 复杂的中文输入
拼音模糊匹配
中文的输入法千差万别,从拼音、手写、部首到颇具怀旧风的九宫格输入等,花样百出,尽管不同年代、不同成长环境的用户会选择不同的输入法,拼音输入却还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但在中国的网站和App上,并不需要以上任意一种的输入方式。打开任何操作系统的搜索界面,只需输入拉丁字母,就能得到海量的中文搜索结果,通过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功能,即使有错别字也无伤大雅。一旦适应了这种模式,就会不由得感慨:为什么其他国家的App没有这么人性化呢?
中国的App甚至强大到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中文输入,真是蛮拼的。但很少支持英文的模糊输入,比如使用词干提取和探测法等便能处理变音符、标点符号和大写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一现状也情有可原。
语音信息、语音搜索和语音助手
如果语音能够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那还要打字干嘛?在微信一类的IM应用中,语音信息的使用随处可见,在撇除打字的麻烦之余,也为那些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一辈人带去了便利,给他们省下了不少力气。其实我个人并不热衷这种交流模式,总觉得停下手头的活儿来听取语音信息远没有浏览文字来得方便,向别人回复语音信息也很不自在,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看起来颇有装腔作势的嫌疑。
不过,在中国,人们似乎很习惯在公共场合发送语音信息。一边用拇指摁着“录音键”一边微微低头对手机说话的人群随处可见。除此之外,很多应用也支持语音搜索。于今年5月加盟百度的人工智能科学家Andrew Ng博士在最近一次访谈中便表示:百度搜索的10%均来自语音输入。
二维码扫天下
在动身前往中国前,我曾在旧金山做过关于美国用户习惯及喜好的调查,并不失时机地亮出二维码,看他们是否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一个女大学生笑道:“这玩意儿是不是那种,用相机照一下就能打开什么神秘网站之类的?”
还有人说他们曾尝试用相机App拍了张二维码的照片,但什么都没有发生,之后就再也没用过。“大概是购物优惠券之类的吧”有人猜,甚至担心手机会因此中病毒什么的。我把这些不同回应的录像拿给我的同事看,大家都更加坚信美国对二维码来说恐怕永远无法成为一片沃土。
中国人绝对不会对二维码感到陌生。实际上,二维码几乎无处不在——广告、宣传册、菜单、名片还有再熟悉不过的优惠券上,甚至会出现在列车的椅子靠背以及洗手间隔间的门后。绝大部分App都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打印在广告、宣传册上的二维码也许只适用于某个特定的App,中国的微信、微博以及其他App上都有与特定链接捆绑的二维码,但如果用外部扫描器的话,很可能无法链接到某个App上。
而二维码的下方往往会出现“扫一扫”三个汉字,也就是扫描的意思。每次看到这几个汉字,我都会联想到三录仪和医疗设备什么的。在这里,二维码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渠道,还可以用于添加好友,支付商品或登陆网站,非常方便。
2. 疯狂的红色小圆点
在中国,众多App的UI往往独树一帜地共用同一种元素——一个代表未读内容的红色小圆点。看起来跟iOS系统UI上那种红色圆点相似,很眼熟,只是没有数字标识。实际上,美国App的UI从未用过这个元素。这些红色的小圆点在App的菜单上随处可见,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排列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通常,如果用户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某个App,就会每个页面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红色的小圆点往往意味着:
新内容加载成功:在社交媒体新闻、电影、音乐或购物App中很常见,实际上并不需要用户执行特别的操作,也不必显示具体的数字,只是提醒他们有新的内容出现了而已。
新功能上线:在App中常伴着醒目的红色“New”或“新”的字样。
在用户关闭了App全部或部分通知功能时出现。举个例子,微信在静音时,新消息以红色圆点而不是数字的形式显示。
很多App同时使用红色圆点和数字两种通知模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