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解题中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

初中生数学解题中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生数学解题中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数学解题中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在平时的数学解题中,不少学生受到思维的局限,表现在解题中就容易出现认识问题肤浅,考虑问题不全面、不周密,从而产生对问题的思维障碍。因此,优化学生的解题过程,形成健康的思维,有必要对造成困难的思维障碍进行探讨。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指失去正常思维应用的连贯性、逻辑性、目的性等,并失去了对事物的完整的效验能力为症状的精神障碍。因知识的局限性、观察角度不同、情绪等多种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受阻,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的图象有上两点,当,则m的取值范围是(   )。 本题许多学生仅根据,便认为这个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得1-2m<0,而误选D。其根源是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没有理解透彻。这种因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而出现的思维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深有体会。 1.2 思维定势束缚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根据统计图,下列对两户教育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百分比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甲户比乙户大 B.乙户比甲户大 C.甲、乙两户一样大 D.无法确定哪一户大 在05年中考后,例1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做得比较多,教师讲得比较多,于是到了06年中考中,许多学生选择了D。究其根源是学生受例1的影响,在解题时形成思维定势,不考虑问题的本质,而匆匆得出答案。 1.3 忽视隐含条件 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法则、概念等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但综合到数学题目中,这些条件或已给出但不明显,或没有给出却渗透在题意中,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隐含条件。解题时若学生思考问题不深入,很容易忽视这些条件而导致错误。 例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学生的错解为:由已知,得而忽略了这一隐含条件。 例2:(09江苏) 如图,已知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ΔDEF的 面积为4 cm2,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 cm2。 很多学生不能分析出ΔDEF与梯形ABCD面积之间的关系,产生这一 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考虑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以及ΔDEF的高是梯形ABCD高的一半。 1.4 数形结合思想缺失 数形结合法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提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 例:已知点M是半径为5的⊙O内的一点,且OM=3,在过点M的所有弦中,弦长为整数的弦的条数为(  ) A.2    B.3    C.4    D.5 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出过点M的最短弦长为8,最长的弦为直径,长为10。从数的角度知道弦的长度分别为8,9,10,共有三种情况,而误选了B,但未从图形的角度考虑长度为9的弦对称地有两条。产生这一错误的根源是学生没有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1.5 分类的数学思想缺失 分类的数学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分别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数学思想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缜密性。但初中学生缺乏这样的思维意识,经常在解这一类问题时出现漏解。 例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腰长之比为1:2,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 这是一道很容易出错的题目,许多学生仅想到锐角等腰三角形的情形(如图1),而忽视了钝角等腰三角形(如图2)。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分类的数学思想。 再如 例2:(08南京)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为,则它的底角为 度. 1.6 缺乏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但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弱。 例:在七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笔者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甲、乙二人以1m/s的相同速度沿直线相向而行,同时一只狗以3m/s的速度从甲的身边跑向乙,遇到乙后立即又转向甲,如此往复,设开始时甲乙二人的距离是1000m,问甲乙相遇时,这只狗跑了多少米? 不少学生对此题的“信息源提取”能力较弱,一见题目复杂便不知所措,于是形成了思维障碍。因为在一些学生脑中,狗的路程总是分段考虑的,即先求出狗第一次遇到乙时走的路程,再求出狗第二次遇到甲时走的路程,这样来回往复,最后将所得的路程相加,便是狗行走的总路程。由于搞不清有多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