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遇让科学苗子走进科学.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机遇让科学苗子走进科学

十年来,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有1000余人。其中470 人撰写了科研论文、考察报告或实验报告,累计108 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优秀,60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突出。王绶琯院士在科技俱乐部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科研实践活动“要刻意避免掺杂任何‘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思想和做法”,但是科技俱乐部的学生会员在科研实践中的研究成果在各类正规赛事中获得诸多殊荣。学生参赛获奖不是科技俱乐部追求的目标,而是科研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创造机遇 让科学苗子走进科学 ――纪念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0周年 周 琳 今年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0周年。10年前,出于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联合61位老科学家共同倡议,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普领导小组、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及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北大附中等学校的积极参与,于1999年6月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下简称为科技俱乐部)。从此,科技俱乐部在主任王绶琯院士和常务副主任、原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季延寿先生主持下,为早期发现和重点培养展露才华的科学苗子开展了艰辛的工作。 王绶琯院士经过深思熟虑书面提出了关于科技俱乐部活动的思路、目标以及活动模式和工作模式,这些都是科技俱乐部10年来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王先生以耄耋之年始终坚持着不懈探索和辛勤工作,他和王乃彦、匡廷云、郑哲敏、林群、黎乐民等老科学家一起为培养21世纪的科学英才而呕心沥血;几百名第一线的科学家们在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情况下,欣然接受科研导师的聘请,他们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以满腔的热情为托起中国科学明天的太阳而殚精竭虑。 科技俱乐部成立的10年,是探索科技教育新路的10年;是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10年;也是科学苗子――明日的杰出科学家初露头角的10年。本文就科技俱乐部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教育途径、科学素质的培养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发现科学苗子并使之走进科学 ——科技俱乐部培养目标的前瞻性和教育活动的公益性 科技俱乐部和中学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中学生。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和中学课堂教学一样,都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科技俱乐部培养目标的前瞻性,是与我国中学教育培养目标相比较而言的。 科技俱乐部的创始人王绶琯院士提出的并得到61位科学家及有关方面认同的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宗旨”、“活动目标”即培养目标是: 一、帮助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走近科学”,使之成为日后各行各业具备高科学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更上一层,经过教学互动,从中发现可能的“科学苗子(明日杰出的科学家)”,帮助他们走进科学。” 我国中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掌握中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初步劳动技能,体魄健全的社会主义公民。”(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教育学关于培养目标的完整表述,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科技俱乐部和中学培养目标的第一部分即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其表述虽然不同,前者表述为“优秀人才”、“科学苗子”,后者表述为“社会主义公民”,但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优秀人才”,“科学苗子”也是“社会主义公民”。科技俱乐部和中学在培养目标的第二部分,即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是有区别的。科技俱乐部培养目标的前瞻性就突出地表现在这里。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要求教育对象掌握中等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初步的劳动技能,为提高现代人的一般素质打好基础,是发展共性的教育。科技俱乐部是在中学生全面提高一般素质的基础上,经过相对独立的探索未知的科研训练,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使其“走近科学”;从中发现可能的“科学苗子”,帮助他们“走进科学”。科技俱乐部的培养对象并非全体中学生,而是那些学有余力,热爱科学的优秀高中生,是发展他们科学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教育。科技俱乐部培养目标的前瞻性,就体现在它培养对象所具备的科学素质的要求上及未来发展方向――“明日杰出的科学家”。 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并非中学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更不是中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大赛的培训班。关于这一点王绶琯院士在谈到科技俱乐部培养目标时多次强调:“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要刻意避免掺杂任何‘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思想和作法。”关于这一指导思想,在俱乐部学生会员中也是十分明确的: ――有的同学

文档评论(0)

hh83k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