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2012工业工程专业)-1专用课件.ppt

质量管理(2012工业工程专业)-1专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质量管理(2012工业工程专业)-1专用课件

内容 基本概念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大师的质量观 全面质量管理 警钟长鸣:三鹿毒奶粉事件 三鹿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1987年左右,田文华正式任三鹿总经理。她上任的“第一板斧”就是砍掉三鹿自己的郊区牧场,提出“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模式。 同时,三鹿与各县、乡、村政府合作,由政府供地、三鹿提供技术规范、农民个人提供资金建设收奶站。各散户奶农的奶都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至三鹿各家工厂。 这种模式在此后的20余年中,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乳品国(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这种模式只能对应于中国乳企都各自偏于一隅的时代。因为乳企在一地独大时,是买方市场,各个私人奶站都有求于乳企。三鹿集团过去在河北掌握着鲜奶的终极验收权,奶站送来的奶如果不合格,甚至可以当场倒掉,这种较强的控制权一直持续到2005年前后。 但2005年后,中国乳品业竞争加剧,各大乳企纷纷在全国抢夺市场,河北省内也陆续新开了众多工厂,各家的总产能严重超过了河北省的奶源总量,开始出现各家抢奶源的现象,此时,奶源由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奶站与乳企话事权易位。在实际运作中,乳企无法监管奶站,政府管理又不到位,巨祸最终酿成。 薛建忠是一个关键角色。以卖水为生的薛获得一项特别的技术:生产去离子水,后者在一定温度下可以将微溶于水的三聚氰胺融化,同时不破坏其构造。借此,薛在县城附近建造了一家秘密工厂,并在周遭搭建起初步的销售网络,为顾客做好产品配比的服务相当“到位”。 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1)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 (2)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为追求利润,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3)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 (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5)社会监督软弱无力。 (6)地方政府处置不力、报告不及时。 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四大缺失”: (1)个体经营者守法诚信意识缺失。 (2)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 (3)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缺失。 “八顶大盖帽抓不住?一个杀猪?的,十个部委管不住?一个造假?的. ” (4)领导干部宗旨观念和政治敏感性缺失。 1、质量概念的演进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质量概念中主体的演进 (2)质量概念中客体的演进 ●符合性质量。满足标准或规范要求,即合格,反正则不合格。 ●适用性质量。质量就是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质量好不好关键看对顾客是否适用。 ●顾客及相关方综合满意的质量。综合满足顾客、股东、员工、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程度。 质量管理发展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质量检验阶段 操作者质量管理:工人自己制造产品,又自己负责检验产品质量;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质量管理”。 工长质量管理: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操作与检验职能的分化(质量检验职能的强化) 检验员质量管理:管理分工;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的质量检验员、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 质量管理在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发展到检验员,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质量检验阶段存在很多不足:1)事后检验;2)全数检验; 3)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矛盾)。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这些弱点尤为突出。 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了其它方法和组织管理对质量的影响,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又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生畏,质量管理成了统计学家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也限制了质量管理的范畴(将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局限在制造和检验部门)。 工业革命前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89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针对质量检验方法缺乏预防性,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提出了经济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6σ”法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1940年代 美国贝尔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