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材教法.ppt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材教法 对话与分享: 《文化生活》内容结构及分析(教什么) 教学及评价的基本建议(怎么教) 几点说明 树立勇于探究的精神。正如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探究性一样,我们需要用探究的眼光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而不是学习已经定型的东西,这是课改试验的基本要求。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更需如此。 倡导善于反思的教法。培训不是简单定位于“你们应该这样教”,而是基于“我们过去是这样教的,回头看,文化课我应该这样教”。 牢记尊重事实的常识。课改需要创新,创新应该建立在不割裂现实的基础上。改革不是颠覆传统,不要在改革中丢掉了许多好做法。 基本结论: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理论观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相比政治、经济、哲学,更加凸显对文化的“赏析、感悟、体验和参与”的学科特色。 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具有内在的隐性逻辑。基本上遵循了从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排列顺序。 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教材是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无论是掌握文化的概念,还是文化的运行机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落脚点都在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基本的价值理念 关注常态教学。 理性看待问题。问题不是产生在书斋里,也不是产生在专家的预料中;问题有偶然和必然,也有共性和个性;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是新课程本身的,也是老问题在新背景下的延续。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注重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 坚持群众路线。相信在老师和学生身上都深藏智慧。 一、重视对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教材的内容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用新课标来指导教学。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 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构成学科知识完整性的要求把握教材。新教材淡化了学科体系,以学习模块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学科知识仍然是有体系的,学科的细化与交叉融合是知识演进的客观轨迹。 (以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例)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中的辅助文(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 对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应该灵活处理。它是正文内容,是最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部分。 三、微观的教学策略:常态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成就与魅力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知识结构 中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 的丰富和发展 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大力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课标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示。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讲述“古代辉煌的历程”。通过世界上不同古代文明的历史对比,以及对自身文化发展线索的历史梳理,说明灿烂的中华文化从未中断,源远流长。 讲述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第一目 第二目 讲述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也必将再创辉煌。 第三目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讲述“独树一帜、独立风骚”。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定的文化受到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一目 第二目 讲述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日立电梯UAX-Ⅱ图纸K3500429.pdf
- HP Prime快速入门手册.pdf VIP
- 汽车底盘系统检修(张振东)任务1 离合器踏板的检查与调整.ppt VIP
- 2025版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pdf
- 汽车底盘系统检修(张振东)任务3 离合器分离轴承、压盘和从动盘的检修.ppt VIP
- 2023年人教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pdf VIP
- 慢性老年病患者日常用药误区及对策.doc VIP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docx
- 《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2011预.doc VIP
- 初高中衔接课因式分解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获奖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