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运用小结A4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文言虚词运用小结A4版

初中文言虚词运用小结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等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 一、作助词用。 1、是定语的标志。A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的”,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表示限定关系,相当于“以”,例如: ①一室之内 ②效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④国门之外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畔”通“叛”)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以”;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2、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①屠惧,投以骨 ②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①能以径寸之木,为、、、、、、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①何以战?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①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①以弱为强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 作 连 词 如 同 “而”, 偶 尔 通 假 要 分 清。 3、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例如: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不译,或译为“又”) ②黑质而白章(表并列,“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①学而时习之。(《论语》)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论语》) 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然而”。 如: ①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②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③其

文档评论(0)

书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