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rotectioneffectofischemiapostconditioningandheart
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心衰 Protection effect of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 and Heart Failure 概念 缺血后处理(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 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急性心肌缺血期后,进行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实施反复短暂间歇地进行再灌注和停止再灌注方法所产生作用的现象。 是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因是在急性心肌缺血事件之后实施,在再灌注过程中进行,因而比缺血预处理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缺血预处理概念 1986年Murry等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概念(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TCA术中缺血预处理效果 Deutsch等1990年报告, 12例LAD狭窄病变 1997年Massoud等提出药物预处理概念 腺苷预处理试验:Massoud等把30例病人分两组研究了腺苷预处理作用: 缺血后处理的概念 首先于2003年由Zhao等首次提出,在犬的在体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证实了缺血后处理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心功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可使梗死范围较对照组减少44%,正式提出“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缺血后处理 或 缺血后适应)概念 LI等2003年证实后处理和预处理有同样效果 心肌缺血后处理对STEMI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试验设计 入选标准 1、STEMI病例均符合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 2、CAG示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IMI 0级和其远端没有侧枝循环逆灌注者 3、STEMI发病开始时间到球囊扩张开始时间(onset to balloon time)均在12小时内。 4、初次心肌梗死,单支血管闭塞者。 排除标准 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PCI术前进行溶栓者,无论是否再通; 3、有陈旧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者; 4、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级以上者; 5、病变解剖结构不适合行PCI治疗(包括左主干严重病变,严重三支血管病变,严重钙化、迂曲病变等)者; 6、CAG示IRA远端有侧枝循环逆灌注者; 7、LM病变;RCA、LAD、LCX任何两支的双支血管闭塞; 8、合并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或慢性严重的其它系统疾病者。 随机分组方法 依据符合标准的入选病例自然顺序编号,第一个入选病例为1号,第二个为2号,…,依此类推,编号为单数的病例作为实验组,双号的为对照组。 (选入实验组病例中发现有4例CAG示有侧支循环可见而被剔除) 其中:男性45例,女性19例, 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9.9 ±13.3)岁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方法 实验指标的观察和记录方法(1) (1)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最初5分钟内发生的心律失常定义为再灌注心律失常。 由专门心内科医生观察和记录完成3次再闭塞/再灌注后5分钟内发生的心律失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包括: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或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术中发生频发室性早搏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终止,以防诱发室颤。 实验指标的观察和记录方法(2) (2)测定心肌酶:入选的患者第一天每4小时采静脉血1次,第二和第三天每8小时采静脉血一次,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 观察其峰值,监测其动态变化。 实验指标的观察和记录方法(3) (3)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高低可以反映微循环损伤的程度。 本实验应用校正TIMI计帧数(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在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后,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200ug,行CAG测定CTFC。测量造影剂流经单位血管帧数指标,记录造影剂充盈动脉开始(造影剂接触血管壁两侧并向前流动为第一帧)到造影剂到达远端标界的帧数。 标界的确定是左前降支(LAD)远端心尖部“干草叉”样分叉处;左回旋支标界是最长钝缘支的最远端分叉处;右冠状动脉(RCA)标界是左室后侧支的第一分支起始处。因前降支较长,记录帧数除以1.7加以校正。 实验指标的观察和记录方法(4) (4)检测室壁运动(WMSI)和心脏收缩功能: 术后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左心室16段划分法评价室壁运动情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