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讲Word版含答案.docVIP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讲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讲Word版含答案

1.(2016·湖北武汉模拟)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 A.强干弱枝 B.重农抑商 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 解析 根据题干中对“三选七迁”的解释,可知其目的是将地方豪强和原七国贵族迁徙到靠近中央政府的地区,以方便中央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因而体现出了强干弱支的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和商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孝道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湖北武汉调研)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周时期都城在天子统治的中央,辗转运送各种赋税,最远也不过五百里,秦统一六国之后,运输成本增加“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作者比较的目的不是在于说分封制下的赋税运输成本低而是在说明当时中央集权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故A项错误;B项正是说明租税的征收运输成本增加,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无意强调也没有涉及民众赋役负担的增加,更没有提及苛政,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吉林五校第一次联考)《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C项正确。北宋地方财权并不是全部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三司使是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加强皇权,而不是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打击官僚政治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汉高祖分封最终是为了统治的长久,希望同姓亲属能帮助他巩固江山,故D项正确。汉高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农民起义时没有同姓诸侯帮助秦巩固江山,A项是原因之一,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汉高祖时期是官僚政治发展的时期,颁布求贤诏,广招贤才,不可能打击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是指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材料中谈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 答案 D 5.(2015·湖南永州三模)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解析 “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威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事权分割,但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湖北黄冈质检)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但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封建统治腐朽黑暗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从未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