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练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9讲Word版含答案.docVIP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练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9讲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练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9讲Word版含答案

1.(2016·北京朝阳质检)下列哪幅作品能更准确地反映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的历史瞬间(  ) 解析 A项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日之间矛盾尖锐,欧美列强伪装中立的历史瞬间,故A项正确。B项反映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场景,故B项错误;C项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故C项错误;D项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对日本的民族情绪,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江苏南京学情调研)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  ) A.备战迎敌 B.妥协求和 C.退让保船 D.消极避战 解析 材料“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可知李鸿章对于部属的要求甚为急促,对待战争持积极态度,故A项正确。妥协求和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退让保船不符合材料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可知李鸿章积极部署战争,而非消极被动挨打,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湖南长沙质检)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 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 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 解析 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以及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装备,故A项正确。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现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是战争,而维新思想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只是在甲午战后维新思想发挥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1894年《申报》写道: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B.高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 D.力求坚定民众抗日信心 解析 据材料中《申报》的报道“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说明了当时的舆论界对世界形势缺乏了解,盲目自大的心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对日本发动战争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急需对外扩大市场,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且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坚定民众抗日信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5·湖南十三校联考)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都没有影响清朝的专制统治,故A、B两项希望;根据材料“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和“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可推知应为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湖北武汉调研)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这表明他们(  )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 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的步骤 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D.批评戊戌变法的措施过于激进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对改革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和“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可知主张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应稳妥推进,故B项正确;材料指责的是反对变法的人因循守旧,不是对中国人的整体指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已经实行戊戌变法,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6·陕西渭南质检)《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促使了抗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