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5讲.ppt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5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5讲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项正确。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此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答案 B 考向二 大众传媒的更新及历史作用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史料二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三 2015年网络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成龙的“duang”毕福剑“视频风波”“克强指数”“工业4.0”“新常态”“大数据”“能人腐败”“山头主义”“二代坑爹”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新浪网 1.史料一中“宣传变法图存”“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国人争相办报,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2.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创办《民报》的历史作用。 3.史料三中媒体关注热词中有不少是丑闻曝光事件,如“视频风波”“能人腐败”“山头主义”“二代坑爹”等,体现了当今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监督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1.据上述史料一、史料二,近代报刊有哪些功能?并以辛亥革命的《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 提示: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2.据史料三,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提示:(1)神奇之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 (2)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收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史料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的? 提示:通讯:电话在百姓生活中使用广泛,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交通:汽车成为代步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服饰:世界名牌服饰走进寻常百姓家,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史论归纳]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 方法1 从中西文化交流角度命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化,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结果。高考命题会运用文献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大众传媒变化的表现及特点。解答此类题目要迁移所学,从时代背景角度思考认识。 方法2 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近代报纸的功能。近代报刊的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高考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变革角度,综合考查报刊的功能及成因,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与当时社会环境相联系,分析认识社会环境对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命题分析] 1.(2014·课标全国Ⅰ,2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