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之”字用法小结.doc
“之”字用法小结
【摘要】为正确的判别和使用“之”字,将“之”字分成动词、助词、代词三种用法进行归纳,并结合实例分析,并把重点内容放在“作助词”的用法上。
【关键词】之 动词 助词 代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43-02
在中学古汉语教学中,“之”字的用法较复杂,它的判别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只是介绍了它的一些用法而缺少判别的标准,仍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搜集整理了古汉语中的一些语句,分三大块总结了以下几种判别方法,以与各位同仁商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或“往”、“到”
构成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
例句:1.(陈涉)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
分析:句1:“陈涉”(人名承前省略)+之+“垄上”地名;句2:“项伯”+之+“沛公军”表示地点的名词;另外,“之”有意为“向”。例:然后驱而之善。此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常见。
二、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
例句: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2.师道之不存也久矣。(韩愈《师说》);3.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分析:句1作复合句中的分句,句2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句3作句中的宾语。
判断这类用法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就可断定这个“之”字在句中起到这类作用。
(二)结构助词“的”,这是最常见常用的意义和用法
其结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名词。如:
1.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铭》)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分析:句1属于“名词+之+名词”形式,句2“动词+之+名词”形式,句3则属于“形词+之+名词”形式。
(三)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1.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示时间持续的状态。如:
(1)怅恨久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2)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分析:(1)句表示时间持续得较长,(2)句则表示时间持续较短。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例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言曰(《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这两句中的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的大夫,佚、烛均为姓,狐、武为名。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如: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分析:1句为:中心语(石)+之+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铿然有声)作定语+者。2句为:中心语(马)+之+形容词(千里)作定语+者。3句为:中心语(爪牙、筋骨)+之+形容词(利、强)。
(五)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提宾的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一般可不译,这里的名词是非人名的名词。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2.莲之爱……(周敦颐《爱莲说》);3.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分析:1句为“(句读、惑)名词+之+(不知、不解)动词;三、代词:2句为“(莲)名词+之+(爱)动词;3句为(何陋)疑问词(宾语)+之+(有)动词构成。
三、作代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代处所。这时,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如: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分析:1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加点的“之”字应译为“他们”代指“移山的愚公一家”。2句中的“之”可译为“它”,代指“道理、儒家之道”。
(二)指示代词:这,此。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6福建省几个地市市考完形填空命题情况”的几点提示.doc
-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doc
- “3+1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改革初探.doc
- “3+2”模式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doc
-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doc
- “315课堂教学范式”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oc
- “3S”技术在野外地质填图中的应用.doc
- “5E”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五部曲.doc
- “721”人才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
- “7选3”模式下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
- DB4210T21-2017 无公害农产品 莲藕生产技术规程.docx
- DB43T800.2-2013 有机茶出口种植基地安全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第2部分:栽培管理.docx
- DB53T 336.1-2010 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规范 第1部分:分类、收集、回收与清运.docx
- DB5115_T 54-2023地理标志产品 筠连红茶质量要求.docx
- DB31T 568-2011人身保险业窗口服务质量规范.docx
- DB45T2264-2021 葛种质资源表型描述规范.docx
- DB44T 2163-2019 山地自行车赛场服务 基本要求.docx
- DB4415T 16-2022 陆丰黄牛繁殖技术规程.docx
- DB43_T 328-2006 酃县白鹅(标准规范).docx
- DB54T 0354-2024 藏猪选育技术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