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清代北京枝竹词》史料新识.docxVIP

肖临骏《清代北京枝竹词》史料新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临骏《清代北京枝竹词》史料新识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读过《红楼梦》的人,特别是研究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也知道这句诗反映出清朝人喜读《红楼梦》的情况。但这两句诗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典诗词”的“诗”吗?不是的。准确地说,它是竹枝词。其出处,是清朝人得硕亭写的竹枝词《草珠一串》。延安出身的文学家、诗人路工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含十余位作者的十三篇作品,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了这篇《草珠一串》。  自古及今竹枝词的数量不知凡几,但汇编成书的并不多,季羡林曾说:“有关竹枝词的专著或论文数量极少,引以为憾。”关于北京的竹枝词也出版得不多,王灿炽编纂的《北京史地风物书录》仅录有二十余种。路工的这本竹枝词是个优秀选本,史料价值相当高,但似乎学界对这点认识还不够。本文拟谈一下《清代北京竹枝词》的史料价值。  一部清代北京社会风俗史料集  人们熟悉的唐诗宋词,从内容上说可谓包罗万象,似乎宇宙和人世间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入诗。但竹枝词的内容却有自己的侧重。《都门杂咏》的作者杨静亭谓:“竹枝词者,古以纪风俗之转移,表人情之好尚也。”词家唐圭璋说得更具体:宋元以降的竹枝词,“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邱良任《竹枝纪事诗·唐序》)。  竹枝词作者的目光多在社会中下层的凡人俗事,然也兼及军国大事的侧影和波澜。翻览《清代北京竹枝词》,凡人俗事及军国大事会一起跃入眼帘。但从史料学上说,这些竹枝词主要是一种社会风俗史料。若用民俗学的眼光看,它还是上好的民俗学资料。史家瞿兑之谓,竹枝词描写时世风俗,“最为社会史料珍品,独惜散漫未经整理耳”(《北梦录》)。《清代北京竹枝词》是一本整理过的竹枝词,亦即一部清代北京社会风俗史料集。  试举几例。杨静亭《都门杂咏》将所吟社会现象分为若干“门”,有“风俗门”“对联门”“翰墨门”“古迹门”“技艺门”“时尚门”“服用门”“食品门”“市廛门”“词场门”等,每“门”之下包括多首竹枝词,分咏不同的事物,如“市廛门”含“大栅栏”“花儿市”“东西巷”“茶叶店”“灯市”“雀儿市”等多首。这些“微观史”题目的竹枝词,涵盖了社会风俗史的许多方面,是研究这些方面历史的有价值的史料。“大栅栏”一首云:“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可见当年大栅栏商业繁华之盛况。佚名《都门竹枝词》云:“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可见晚清“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在京城演出《桃花扇》的盛况。《桃花扇》是一出包含浓厚“亡国之痛”情绪和“夷夏之防”思想的戏剧,能在天子脚下大演特演,可知晚清朝廷对防范“夷夏之防”思想已远不如清初时严厉。这既是一条珍贵的清代演剧史料,也是一条满汉关系史和清代政治史的珍贵史料。  帝都史之留影  清代北京是帝都,竹枝词也带有浓厚的帝都色彩,这是外方竹枝词所不具备的。这些竹枝词可谓“帝都史之留影”。  京城在天子脚下,气派恢宏,所谓“无人不有,无物不有,无事不有”。《草珠一串》云:“帝京景物大无边,梦笔生花写不全。时尚土风朝暮改,年年沧海变桑田。”言帝都之气象与帝都之变迁。  北京万方辐辏,有“人海”之称,杨米人《都门竹枝词》云:“晴云旭日拥城闉,对面交言听不真。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此为典型的京都景象,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即使对面交谈,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  北京是官宦和各省科考士子汇聚之地,同乡会馆(试馆)云集。《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团拜同年兴便增,传单分子乐应承。长安会馆知多少,处处歌筵占绍兴。”同年科举考中的士大夫每逢喜庆团拜之日,便在会馆里大张宴席,观剧庆贺。这种会馆里的官宦风习,为京师所独有。  京官穷,俸禄不敷生活之用,便设法捞钱,此为清代官场一大怪现状。佚名《都门竹枝词》云:“最是长安居不易,京官一例总清贫。算来还是郎曹好,到底多分印结银。”京官总体清贫,但侍郎、郎中一类官员,毕竟还能多分一点“印结银”(给同乡签署担保书获得的收入)。  以上这些吟咏京师独有事物的竹枝词,是典型的“帝都史之留影”。  京味竹枝词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气息浓厚。史家顾颉刚在《北平歌谣续集序》里说:“北平是旧日的国都,这地方的人民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感触稍多,所以常用时事编入歌谣,不似他处的不知有国。……如曹吴段张的打仗,如执政府的接活佛,都已编入歌里。”(李素《北平的歌谣》,载梁国健编《故都北京社会相》)顾先生所说的虽是民国时的北平,但清代北京的情况也一样,因为成因相同。  清代北京人,包括士大夫和一般平民,对于宫廷政治、国家政情的知晓,有一种“近水楼台”的便利,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政治时务比较敏感,这种特点反映到竹枝词作者笔下,便是北京竹枝词中有许多吟咏国家政情的篇什

文档评论(0)

sfd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