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名避讳制度浅析.doc
人名避讳制度浅析
摘要:人名避讳制度始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于明清至顶峰,在皇权及民俗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国讳、官讳、家讳、圣讳、恶人之讳逐渐形成及至严苛。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民主与科学的涌进,人名避讳在现代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在梳理中国人名避讳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人名避讳的类型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人名;避讳;文化;意义
引言
姓名作为人的一种符号代码,本无特殊含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从而使人名在生活中具有了引申意义,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从中国古代开始,姓名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一种价值观念及思想内涵。随着权力观念、尊卑意识的加强及意识形态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人名避讳制度,至此,人名避讳现象一直存在于中国文化中。作为人类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人名避讳制度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人名避讳制度的产生开始,其就与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在人名避讳制度的不断变化发展中,折射着中国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的变更,同时也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及文化积淀。
一、人名避讳的起源及发展
(一)人名避讳的起源
人名的避讳因为尊祖的需要而起源于我国的周朝。《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为给太子命名,向大臣申?]征求意见,申?]回答:“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生,以畜生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从申?]的回答可以得知,周人对死去的祖先的神灵实行避讳。祖先一旦死去,他的名就要避讳,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书写还是为后辈起名用字,都要避讳祖先的名,以示尊崇。
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盖殷以前,尚志不讳名,至周始讳。”[1] “讳”也就是避讳的意思,自从周王朝确立了避讳制度,对于已经逝去的祖先的名字,周朝的臣民会进行一种避讳,之所以形成祖先死后讳其名的制度,和周王朝的“尊祖敬宗”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周以礼立天下,在周朝时中国的各种礼仪制度开始初具规模,实行避讳制度一方面因为周王朝“尊祖敬宗”思想的形成,避开祖先的名字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与敬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统治的需要,任何政权的巩固都必须加强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周王朝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皇权独尊思想的统治下,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尊祖敬宗”的宗法等级体系,因而在意识形态的领域中,祖先死后讳其名即避讳就成了周王朝“家天下”思想和“尊祖敬宗”宗法制度的体现。
(二)人名避讳的发展
在周以后的时代变迁中,姓名避讳制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王朝权利的更替而日趋完善。避讳制度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或松或紧,或严或宽,或张或弛,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价值观念上,都对古代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垣认为:“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宋时避讳之风最盛,故宋人言避讳者亦特多。”[2]总的来说,人名避讳制度在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形成大一统局面后逐步完善,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秦朝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父祖长辈的姓名避讳形成完整的体制,这既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是政治统治的一种体现。至唐宋时期,姓名避讳制度趋于严格,上至天子皇臣,下至文人百姓,都生活在避讳制度的框架之中。姓名避讳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极致。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末端王朝,思想的控制可谓达到顶峰,“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为题,此题却被人告发说‘维止’暗示雍正被砍头示众,惨死狱中。就因此二字,查嗣庭遭戮尸枭首,其儿被斩,兄侄流放。”[3]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民主制度的建立,人名避讳制度的制约力亦逐渐减弱。
二、现代人名避讳的类型
在古今的文化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姓名避讳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接受着理性的考验。在这个信息爆炸、崇尚民主与自由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所严格执行的姓名避讳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谓的国讳、官讳、圣讳如今已不复存在。而其他的一些姓名避讳制度则作为中国的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内蕴在民间被传承下来,同时,随着社会生活中一些新的元素的介入,姓名避讳制度也产生了变异与更新。
(一)长辈名的避讳
长辈名的避讳根植于古代的家讳或私讳,是受中国由来已久的宗族观念、血亲意识的影响,不直呼长辈的姓名已经成为尊敬长辈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现今长辈名的避讳分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