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 国 三 级 阶 梯 分 布 图 (2)南北走向的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 * * 绿色 500米以下 黄色 褐色 1000—2000米 4000米以上 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 第一级阶梯:高原 第二级阶梯: 高原、盆地 第三阶梯:平原和丘陵 地势西 东 呈, 。许多大江大河 奔流,汇入海洋。 高 低 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 自西向东 1、我国地势的特点 图A和图B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请你来判断 昆仑山 祁连山 横 断 山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阿尔金山 2、分界线和地形类型 4000米 1000米—2000米 500米 以下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 东南丘陵 黄土高原 喜马拉雅山 三大阶梯概况 阶梯、界线 主要地形 平均海拔 第一阶梯 分界线 第二阶梯 分界线 第三阶梯 高原 4000M以上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高原、盆地 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平原、丘陵 500M以下 合 作 探 究 3、地势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配合临海的位置,对我国气候、河流及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① 气候:便于东面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 ② 河流:使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 ③交通:使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④农业:使我国自东向西气候差异大,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能够形成多种农业经营。 地势的影响: 暖湿气流 暖湿气流 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内陆推进 东高西低的地势不利于暖湿气流向内陆推进, 将不可能形成丰富的降水,一切将是另一番景象。 4、相反的情形: 如果相反有什么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地形 1、地形类型及特点 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农、林、牧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力条件。 五种地形的比重 —— 山区面积广大,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以上。 山地 丘陵 高 原 山区 可见,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地形骨架大小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山脉走向: 东—西向 南—北向 西北—东南向 东北—西南向 弧形 巫山 台湾山脉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阴山山脉 秦岭 南岭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雪峰山 长白山脉 武夷山脉 祁连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阿尔泰山 贺兰山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 中列: 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贺兰山 六盘山 横断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 中列: 东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阿尔泰山 祁连山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4、四大高原 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上 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四大高原分布和特点 名称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位置 特点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冰雪连绵峰插天布。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地势平坦,草原广布,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国第二大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地。面积第三。 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面积最小。 我国的 西南部 我国的 北部 我国的 中北部 我国的 西南部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阿尔泰山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祁连山 横断山脉 巫山 5、四大盆地 位于天山北侧,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最高、位置最北。油气资源丰富,有克拉玛依油田。 位于天山南侧,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平沙万里无人烟”的说法。 位于青海境内。我国海拔最高、地势最高的高原盆地。我国第三大盆地。多盐湖,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位于四川和重庆境内。内部多低山丘陵。是地势最低、面积最小的盆地。 新疆的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