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阳关”.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中的“阳关”.doc

唐诗中的“阳关”   阳关是地名,却又不是普通的地名。它是汉武帝开河西四郡时建立的两座关口之一,扼守着由汉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军事防守的要地。提到它,就会联想起沙漠大碛,卷地风雪,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阳关不仅遥远,而且也神秘让人向往,于是成为古代文人诗词的吟咏对象。这种吟咏,以唐人为盛,使“阳关”一词在地理之外又具有了更多的意蕴。   在《全唐诗》中搜检有“阳关”一词的诗篇,寻得46首,以为分析“阳关”一词的意蕴的文本。这些诗篇,就其题材,可分为四类:闺怨诗、边塞诗、送别诗和杂咏。   言及阳关的闺怨诗,或出于女性,为自言体,如刘氏云《有所思》:“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蔼蔼浮云飞。浮云遮却阳关道,向晚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桐花落地无人扫。”或出于男性,为代言体,如崔??《折杨柳》:“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落絮缘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这一类诗多为乐府,大都出于初唐,抒写思妇之情,婉转绮靡,实为梁陈宫体诗的继续。在梁陈两代的宫廷之中,闺怨诗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其中又颇有以远征为题者,如萧衍《捣衣诗》“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如萧纲《倡妇怨情》“玉关驱夜雪,金气落严霜”;如陈叔宝《长相思》“长相思,久相忆,关山征戍何时极”。梁陈两朝,国土逼仄,何曾有远戍之事?这些情诗,如同当时的咏物诗一样,是就闺怨而写闺怨,作者为表现离别之情,有的就借边关塞外以为渲染。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深受梁陈宫廷诗风的影响,题材上也多有继承。虽然这时南北统一,疆土辽阔,但作者也只是借写闺怨以逞文才,并非是真有思念之人在远方,故如上官婉儿也有“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彩书怨》)之诗。因此,这类诗中的“阳关”并非地理意义上的阳关,只是用来代指边关,表示情感的被隔绝而不能传达。   唐代的边塞诗以盛唐时期为多,反映了这一时期唐王朝的强盛与士人热衷于功名的昂扬气势。言及阳关的边塞诗则以抒写思乡念国之情为主,在情绪上比较低沉。这些诗大致有两类:一类为乐府,如贺朝《从军行》和李昂《从军行》,都以相当的篇幅写边地的寒苦与战争,其实作者并未到过边地,只是取其旧题为材。据《旧唐书?文苑传》,贺朝,越州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张若虚、万齐融同以文辞秀出的吴越之士而著称,官止于山阴尉,一生未曾出过关。其《从军行》从天子拜将出征,写到边地的艰苦与激战,从家中妻子的思念,写到战士凯旋归来,基本上是扣住“从军”二字发挥想象。梁陈宫廷之中也颇多这样的边塞之诗,都是借乐府旧题而展开,影响及于唐代,遂有这样的沿袭。在这类诗中,作者只是以边塞的战斗生活为歌咏的题材,既无亲身的经历,也就缺乏真切的感受,诗的内容颇具概括性,表现比较平淡。诗中所言阳关,没有实际的内涵,仅用以代称边塞之地而已。   另一类边塞诗则不同,数量也较多,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主流。这是作者的身处边塞之作,或用乐府旧题,或自拟诗题,“阳关”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地点,而且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如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陇阪肝肠绝,阳关亭堠迂。迷魂惊落雁,离恨断飞凫。”诗以陇阪与阳关对举,写边城距离中原的道路艰难又遥远,而以“亭堠迂”写烽燧逶迤,点出阳关之为边关的扼守与警防意义。作者在诗中羡慕南飞的大雁野凫,感慨自己被隔在阳关之外,欲归无羽翼,唯有“迷魂离恨”而已。这一类诗,岑参所作较多。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但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凡提及阳关者,意义实在,都是点明其“边关”之所在而抒写思念之情。如《寄宇文判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如《岁暮碛外寄元》:“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岑参的《优钵罗花》是借边地的珍异植物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也以阳关为漫漫长路上的阻隔:“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显然,这些诗中的阳关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地理上的关隘,出关即置身塞外,远离家山,同时又是作者心理上的关隘,关外荒漠,隔断了望乡的梦魂,由是而成为作者感情的寄托。作于晚唐的边塞诗,如储嗣宗《随边使过五原》与许棠《塞下》,其中也说到了阳关。但此时的阳关已随着德宗时沙州的陷落而废弃,早已不是唐的边关了,然而作者却不能忘怀:“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阳关”在这里虽是边关,却蒙上了一种惆怅,带着一种伤感,因为它的废落,代表了唐王朝的颓败。过去是阳关遥远,出关戍边,令人忧伤;而今疆土蹙小,国势衰微,人们即使乐意为国守边,而欲出阳关却再无可能,所以叹惜:“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   在前往边塞的送别诗中,“阳关”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典型意义则是在边关之外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