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恐惧症及其护理
恐惧症及其护理
恐惧症(phobia)也称恐惧性神经症((phobia neurosis) ,恐怖症,恐惧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处境或与人际交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恐惧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其发生,恐惧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处境或人际交往,或是带有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与社会交往。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三种: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
恐惧症的特点
1、恐惧的对象存在于客观环境中;
2、焦虑、恐惧情绪是指向特定的对象的;
3、焦虑、恐惧的程度与现实威胁不相符合;
4、回避是缓解焦虑、恐惧的主要方式;
5、患者能够认识到恐惧的不合理性,但又不能控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素质因素:部分患者具有内向、胆小、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人格特点。幼年受到母亲过度保护,成年后易患此症。
2、精神动力学派:强调患者童年的经历,如羞辱或批评性遭遇、父母的不和、童年丧失父母或与父母分离等。在以后生活事件的诱发下,易出现焦虑与恐惧。
3、学习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条件性学习在恐惧症发病中的作用,认为恐惧症是患者通过条件学习和自我强化而固定下来的习惯性行为。
4、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恐惧症是患者高估所害怕情景或事物的危险性所致。对所面临的对象或处境给与夸大或歪曲的认知,从而导致恐惧情绪的出现。
(二)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有证据证明特定恐惧症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通过双生子同病率和家系的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具有中等程度的作用,但在场所恐惧症中的作用并无定论。
2、神经生化:研究提示,NE、5-HT、GABA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可能参与恐惧症的发病。
3、神经影像:研究提示,社交恐惧症可能与基底结和纹状体的DA功能障碍有关。已有研究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比正常人对照在纹状体内的DA回吸收位点密度减低。
二、临床表现
(一)、场所恐惧症(agoraphobia)
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怖症、旷野恐怖症或幽室恐怖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原意是特别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后来引伸到不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敢单独离家外出,甚至害怕单独留在家里。
基于临床观察,有以下两种情况。
1.场所恐惧症无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在场所恐惧症状出现前和病程中从无惊恐发作,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等,或排队等候。
(2)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
(3)害怕单独离家外出,或单独留在家里。
(4)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空旷的公园。
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而出现回避行为。在有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每当患者遇到上述情况,便会感到焦虑紧张,极力回避或拒绝进入这类场所。在有人陪伴时,患者的恐惧可以减轻或消失。
2.场所恐惧症有惊恐发作 有以下三种表现:
(1)场所恐惧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也无惊恐发作,只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极度恐惧,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或恐惧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场所恐惧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
(2)场所恐惧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如果有人陪伴便可消除担心。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场所恐惧会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场所恐惧为继发症状。
(3)场所恐惧和惊恐发作见于同一患者,患者既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在一般情况下也有惊恐发作。这种情况常需分别给予适当治疗,两类症状才会消失,应考虑为二者合病。
3、 病程和预后
起病多在18~35岁之间。害怕在空旷的场所会行走不稳或跌倒,患者起病多在40多岁,且病程趋向慢性。一般说来,场所恐惧症病程常有波动。许多患者可有短时间好转,甚至完全缓解。
(二)、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害怕别人审视或评价,伴随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及回避行为。 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怕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赤面恐惧症。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PICC护士进修汇报心得ppt.pptx
- 一次性使用止血套环产品技术要求北京中诺恒康生物科技.docx
- Q/GDW 13238.3—2018 10kV电力电缆采购标准(第3部分:10kV三芯电力电缆-专用技术规范).pdf
- 佛山事业单位真题2023.docx VIP
- 〖地理〗亚洲及欧洲——河流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湘教版2024).pptx VIP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15章全,共400页).ppt
- 绿城企业文化系列读本绿城管理者论.doc
- 2025年轻人文娱消费趋势图鉴.docx VIP
- GBT17395-2008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pdf VIP
-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早期干预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