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粒和端粒酶
一、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 1、20世纪30年代,两位卓越的遗传学家Muller(诺贝尔获得者)和McClintock分别发现细胞染色体末端具有特殊序列,该序列具有维持染色体稳定性的功能。Muller根据希腊文“末端”(telos)和“部分”(meros),将染色体末端的特殊序列命名为“端粒”(telomere)。 2、 20世纪70年代,E H Blackburn利用四膜虫(Tetrahymena)(一种有纤毛的单细胞池糖微生物)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端粒的初步结构,发现它是由几个核苷酸(富含G)组成的DNA重复片断,重复的次数由几十到数千不等。 3、1972年,Watson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模板(template)和引物(primer)的存在,而且只能从5`到3`端方面合成。这样,在引物被去除之后,细胞每分裂一次,在新合成的DNA互补链的5`端必将留下一个小空缺(一段端粒)。(见图1)这就不能解释DNA从头(denovo)合成的问题。这样,细胞染色体长度会越来越短,稳定性越来越差,直至最终细胞衰亡(senscence)。因此,科学家们考虑是否存在着一种不同于DNA多聚酶的酶来完成这一工作。 4、1984年,C W Greider和 E H 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其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也就说明了切实有这样的一种酶存在,他们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 5、1989年 , Greider等成功地克隆了四膜虫端粒酶的RNA组分的基因:为159个核苷酸,其中包含5`-CAACCCCAA-3`的膜板序列,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在3`端从头合成重复片段(GGGGTT)n。同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Morin(1989年)首次在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中发现并鉴定端粒酶存在一种核糖核蛋白质。 6、1995年,美国Geron公司Feng和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 Greider等克隆了人端粒酶RNA组分的基因,命名为hTR(human Telomerase RNA)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3q23.3)。hTR基因有约450个碱基的转录本,其中包含5`-CUAACCCUAAC共11个碱基的模板互补序列。这个模板互补序列刚好每次与1.5个(TTAGGG)重复序列互补,然后通过模板的滑动,再进行下一次合成。这个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端粒酶的作用原理。 端粒酶作用的一种模型 二、端粒 1、概念: 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组重复DNA序列 ,通常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 2、组成: DNA:短的串联重复序列,不含功能基因。 蛋白质:与单链富G端粒DNA结合的蛋白;与双链端粒DNA结合的蛋白 3、作用: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虽然端粒序列不含功能基因,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类似染色体的“帽子”(cap)结构的端粒,染色体之间就会出现端-端融合(end-to-end fusion)、降解(degradation)、重排(rearrangement)和染色体丢失(chromosomeloss)等变化,这些变化威胁着染色体的正确复制和细胞的存在。 起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 端粒核苷酸复制和基因DNA不同,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bp,其复制要靠具有反转录酶性质的端粒酶来完成,正常体细胞缺乏此酶,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 4、特点: 一个细胞里不同染色体的端粒都由相同的重复序列组成,但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端粒的重复序列是各异的。 端粒的重复序列不是在染色体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而是由端粒酶(telomerase)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 不同年龄的人的体细胞的寿命明显不同,其端粒的长度也不相同,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 随着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复制使端粒不可避免地逐渐缩短,如人体细胞的端粒长度每年缩短30~50bp.端粒的缩短最终出现染色体的不稳定和细胞进入衰老乃至死亡。 因为端粒长度的缩短而导致细胞分裂的停止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三种理论: 第一种认为不断缩短的端粒最终将会影响到邻近的基因。 第二种认为端粒DNA的完全丢失将会产生损伤的信号,这将会激活P53。 第三种认为不是损伤的信号,而是缩短了的端粒本身激活了P53。 二、端粒酶 1、概念: 端粒酶是一种RNA与蛋白的复合体,它以自身RNA上的一个片段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并通过一种RNA依赖性聚合酶(如逆转录酶)机制加到染色体3’末端以延伸端粒。 2、组成:RNA(作为模板) 蛋白质(反转录酶) 3、作用机制: 在端粒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安徽省高速收费站收费员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docx VIP
- 2025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通用) .pdf VIP
- 2025春季开学典礼校长致辞:“思进、思变、思稳”,用3思开启新学期高光时刻.docx VIP
- TSG08_2024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pdf VIP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第一课时 课件.pptx VIP
- 13《穷人》一课一练 (含答案)179.docx VIP
- 《资本运营(杨浩》课件.ppt VIP
- 2025年军事理论知识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基于ABB机器人搬运工作站设计报告(附编程)》10000字.doc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学校生活》教材分析.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