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有效结语新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有效结语新思考.doc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有效结语新思考   摘 要:一堂课开好了头,更要收好尾。语文课堂教学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习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好的结语对教学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结语艺术;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17-02   结语是教学一个环节后的小结,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关”,起到完善、强调课堂内容的作用,并对后续学习提出一定要求。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课堂总结语做文章,用精彩几分钟来提示学习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回味、思考,提升学习效益,演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压轴戏”。   一、激情导语,感染熏陶   激情导语是教师深入体悟文本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它能发人深思,让人警省,令人振奋。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教师抒情语作为该课的结尾:“这座历经五代皇帝、用了三十五年才建筑成的圆明园,就这样毁于一旦,我们和所有的中华儿女一样,心在绞痛,血在沸腾!但――这把火可以烧毁这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让我们时刻记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做出了总结性讲解,道出了文本的中心,情深意切,道之以情,教之以理,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二、音乐渲染,余音缭绕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课程标准中讲到的学科的整合,语文的综合性等特点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适当注入其他学科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的实际,恰如其分地引入音乐的艺术,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教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时,我结合自身对整首诗的深切感受,把诗词套进了琅琅上口的对歌曲调里。于是,我这样结果:   同学们,这首诗词美,描绘的景美,老师特别喜欢它,于是把它谱成了一首曲子,想听吗?(想)好,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感受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听诗谱的曲子)想学吗?(想)好,跟着曲子的旋律哼哼吧。(学生边跟边哼)再来一遍,你会唱的很动听啦。(学生唱)其实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背下了这首诗!因为这是白居易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学生那深情的、旋律悠扬的《暮江吟》诗谱曲声中结束!)。此时,课堂上,音乐旋律与诗文的奇妙结合构成了美妙而独特的乐曲,学生在学唱中,学会了背诵诗句,还进一步地领悟了诗中的意蕴。课堂气氛欢快,一如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了暮江美景一样。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更强化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被谱成曲子的,我们可以依据教材特点,适当的引入一些音乐以调动课堂情绪。在《燕子》的结课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么多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掀起课堂上一阵又一阵的教学高潮。   三、创设高潮,心潮澎湃   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不一定非在课中,它也可以安排在结尾时。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便可以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在学生理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中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后,可以这么说道: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这枚用缝衣针弯成的――金色的鱼钩!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引用了诸多的格言,充满哲理,生动感人。学生听后群情激昂,然后嘎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四、承上启下,巧妙衔接   一般我们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设计,却很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其实,我们不仅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还应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使上下课之间上下勾联,衔接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在教《桥》第一课时可以这样结果:   “这节课上,我们从初读中认识了一位老支书,他忠于职守,他舍己为人,他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那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深切感受到老汉的这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