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分析题
1、中班的蒙蒙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可最近总有小朋友告状,说蒙蒙把班里的玩具拿回空。这天,当蒙蒙准备离园时,凯凯对老师说,蒙蒙又拿了班里的玩具。老师叫住蒙蒙,果然在他怀里发现了一把小手枪。蒙蒙妈妈见状,厉声责问蒙蒙:“你怎么可以偷班里的玩具?”如果你是老师,你将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当孩子初犯错误时,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把坏的思想的萌芽铲除干净,消灭在最初阶段。
一、家园共同合作引导幼儿,让小树苗茁壮成长:
孩子是由于喜欢,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喜欢它,想让他和自己、一起玩,这时教师与家长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盗”完全是两回事。
(一)引导家长如何来面对孩子的拿别人东西的问题:
孩子是我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对孩子听之任之。如:偶尔看到孩子带回一些小东西,作为家长应该仔细了解、耐心教导。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回家。以后不能干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喜欢,那就一定要征得别人同意之后,才可以拿走。而且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如果未征得别人的同意已经将东西拿回家来了,就应该尽快还给人家,而且要向别人道歉,说声对不起,并解释 自己是无意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二)家园共同做好旁敲侧击法:
1、给他讲个有关故事来教育他。小孩子不一定能听你在那里唠唠叨叨说一大堆道理,但他们绝对能听的下故事,用这个故事来教育他是最好的了。不过故事的取材要好哦。
2、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的犯罪受到的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二、积极引导幼儿认识错误,自己走出误区。
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强,懂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也不光彩,但看到别人的东西好玩,又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警惕孩子发展成为“偷”。所以针对孩子的情况,我们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
(一)帮孩子解决问题
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出现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解决喜欢与得到之间的关系,帮孩子拿个主意出来。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得到奥特曼张贴纸和其他东西,你可以告诉老师,老师在你的表现中可以满足你的要求,可能会把你想要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你或者等到你生日时把想得到的东西告诉爸爸妈妈,你也会得到满足。”
(二)让幼儿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当发现幼儿有这种行为时,我们先是引导幼儿知道自己做错了,并引导他勇敢的向别人进行赔礼道歉,务必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三)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
对孩子也不能一味地批评处罚,还要让孩子觉得你理解她当时的心情,并知道错在哪里。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她说:“我知道你真的喜欢奥特曼,但这些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随便拿走。除了这些东西外,别人也有许多好东西,你同样也不能拿回家或藏到口袋里。”
(四)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限制
在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前,你要对她的行为加以控制,不仅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还要注意他的行为。如果你看到孩子觊觎某一件东西时,千万不要熟视无睹,要及时制止她,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参与活动,并让他的成绩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让他寻找的时间少一些,并以兴趣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将心思用到好学上。
(五)不要抓住问题不放
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能总提这件事,否则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过了几天后你可以告诉他,你已经很信任他了,相信不会再发生拿别人东西的事。经过了这次“风波”,孩子应该会懂得自己该怎么做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因此我们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2、案例:“令人痛苦”的评价环节
大班数学公开活动接近尾声,勤教师请一名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交流一下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提醒其他幼儿暂时停止操作,注意倾听。但教师的提示似乎不起作用;有的幼儿趁教师不注意飞快地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写着什么;有的幼儿在向同组小伙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津津有味地在作介绍;有的幼儿已经收拾好材料,等待活动一结束就出去游戏,面对此情此景,在前面交流的幼儿觉得很没有成就感,声音越来越轻;教师也觉得自己很没有权威感,“抓”不住幼儿。
对于这种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的难以组织、效果不尽人意的评价环节,请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你的建议和对策:集体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是否一定需要?怎样组织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价值?
从幼儿的不同反应来看,此时的集体评价是不合适的,尤其对于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幼儿来说,此时的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