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VIP

九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 1、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2、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 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3、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 “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 情绪。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铺垫下文。 字词赏析 *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内 容 评 析 * 语 文 八年级 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0. 诗词五首 *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2.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 箪食,童稚 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幼小的孩子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烧,烤 lǒng hè dān zhì xié xiǎng zhuó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拿”。 bǐng bì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做官的俸禄 年底 从事,做 zēng y3n 竟然 *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悲惨场景 议论 交代时间地点 全家出动 忙碌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贫妇抱子 拾麦穗 赋税沉重 不劳而获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官员生活舒适 鲜 明 对 比 * 赤 壁 杜牧 * *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 诗的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