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训诂学的内容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 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 《古经解钩沈》 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 一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 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从死,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鍼,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如字:训诂学术语。指某字在具体上下文中要读成它的本来的读音。 古书注音,有时隐含着释义。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2)释义 《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集解:“格者,正也。” 《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 “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传:“行,行道也”。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直,輮使 之然也。”杨注:“輮,屈;槁,枯暴,干;挺,直也。” 《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 《折桂令》:“许天香,赛神香,夜夜烧香;百事荒唐,心在谁行,魂在谁行?”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荒唐”与“仔细”对举, 应为慌张义,而不是荒诞不经义。 按:古“唐”、“张”音近,“荒唐”与“慌张”或一声之转 (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近似于现在的训诂分析句读,对文意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明注: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颜师古的

文档评论(1)

  • 用户头像 匿名 2017-08-27 21:28:00
    很实用!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