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近体诗选十二、近体诗选(一)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十二、近体诗.docVIP

十二、近体诗选十二、近体诗选(一)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十二、近体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二、近体诗选十二、近体诗选(一)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十二、近体诗

    (一)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本詩選自王子安集,是一首五言律詩。乃王勃在長安任職時,為一位外放到四川做縣尉的杜姓友人所作的送行詩。送人遠行時作詩賦別,是唐代知識分子的習慣。全詩由景入情,除了抒寫兩人深厚的友誼,更一洗送別詩中常見的感傷之情,以昂揚的姿態面對與摯友的分離,又反映出詩人曠達的精神和胸襟。   王勃,字子安,龍門(今河津縣)人。生於貞觀二十一年(西元六四七年),卒於上元二年(西元六七五年),年二十九歲。   王勃少有「神童」之稱,博學多才。十四歲即 以神童之名表荐朝廷,授朝散郎。沛王聞其名,召至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是時諸王鬥雞,王勃戲作檄英王雞,被罷官職。又任虢州參軍時犯死罪,雖然遇赦,但從此結束仕途,他的父親亦受連累,被貶為南方交阯(今越南北部)令。王勃渡海探親,遽因溺水而死。   王勃文思敏捷,詩文俱佳,詩歌以五言律詩與絕句成就最高,滕王閣序(原題為秋日登滕王閣餞別序)是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與同時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天下稱「駱」,號「初唐四傑」。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詩壇流行的是齊、梁形式主義詩風,宮體詩充斥詩壇,只求辭藻優美,但缺乏內容。「初唐四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其中又以王勃才氣最高,為四傑之冠。有王子安集傳世。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城闕 指唐代都城長安的宮殿。闕,宮門前的望樓,是古代都城的標誌。 輔三秦 以三秦為輔,指三秦地區護衛長安城。三秦,指今陝西省一帶,古時屬秦國,項羽滅秦以後,曾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故稱三秦。在此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本句應作「城闕三秦輔」,但為押韻,故將輔字放在「三秦」之前。 風煙 煙霧迷離的樣子。 五津 長江流經蜀中的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渡口,是杜少府將去蜀地的必經之地。 宦遊人 在異鄉做官的人。 海內 四海之內。 比鄰 近鄰。比,音壁,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無為 不要。 歧路 有岔道的路。指兩人分別的地方。 霑巾 淚水沾溼手巾。「霑」通「沾」。   遼闊的關中大地拱衛著長安城的宮闕和高牆。由此遙望蜀川五大渡口,只見煙塵瀰漫。和你離別時的愁緒特別深刻,只因我倆都是外出作官、遠離故鄉的人啊!但只要天下還有我們這對知己的存在,哪怕遠隔天涯海角,心中也和近鄰一樣相印合。所以,等會兒到了應該分別的地方,我們可不要像小兒女般哭哭啼啼地淚溼衣襟!   本詩是唐詩中很有代表性的送別詩,表現了初盛唐時期文人開闊高遠的精神風貌。詩中有遠別時深情的勸慰,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   首聯以開闊場景,雄偉氣象,點明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處。「城闕輔三秦」,說明送別的地點是在宮闕巍峨、三秦護衛的長安都城。「風煙望五津」,指出摯友將去之處,是偏遠的蜀州。頷聯進一步描寫心境,彼此身為宦遊客的感受,盡在不言中。同是離鄉背井、羈旅異鄉的身分,面對彼此的分別,自不必以離人自居。頸聯抒發對離別的看法,申述真摯情誼自能心意相通,超越空間的距離,以此寬慰知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情理交融,是全詩最膾炙人口的不朽名句。尾聯則以相互勸慰勉勵作結,臨別時不可作兒女之態,不落傷別之俗套,別開豪闊的境界。「歧路」一語含有雙關意,既是指分別時的岔路口,又暗指人生的困難險要。   此詩在情意真摯中,更表現出高闊的意境與瀟灑豁達的胸懷,無怪乎成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     (二)月 夜                       杜 甫   本詩選自杜工部集,為五言律詩。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奔蜀,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避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杜甫便隻身趕赴靈武,以投效肅宗,不料中途落於叛軍之手,被扣留在已陷落的長安。   本詩是天寶十五年八月,一個秋天的月夜,杜甫望月思家而寫下的作品。全詩別出心裁,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在閨中夜深不眠,望月懷念自己,這曲折的寫法,婉轉表達了詩人對妻子的想念。同時詩中又反映人民戰爭離亂時的痛苦之情,也寄託了對戰亂平息後團聚的渴望。詩旨婉切而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分外感人肺腑。   杜甫,字子美,鞏縣(今鞏義市)人,遠祖杜預,為杜陵(今西安市)人,故自稱杜陵布衣;而其地亦皇后埋葬所在之少陵,故又稱少陵野老。生於景雲三年(西元七一二年),卒於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年五 十九。   開元間,杜甫入京參加進士考試,未中。於是離開長安,漫游於齊、魯之間,結識了李白、高適等人。天寶十載(西元七五一年),獻三大禮賦,授官河西尉,辭不赴任。十五載,安祿山陷長安,肅宗即位靈武(今吳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