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宗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doc
大宗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摘 要:当前在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中,绝大部分的养殖模式已改用投喂配合饲料养殖,通过科学调整混养比例可大大节省养殖成本,笔者在乡镇养殖一线总结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61
1 鲢鳙鱼白皮病
1.1 鲢鳙鱼白皮病的具体症状
这种病症的死亡率非常高,多发生在夏季,发病初期,群鱼浮起,尾鳍上出现白斑,通常是外伤或尾柄处出现白色病灶,之后会迅速发展到背鳍与臀鳍基部,出现溃烂,一部分病鱼会出现头部朝下,尾鳍朝上,与水面近似垂直,随即死亡。一旦身上出现白斑,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结果。
1.2 鲢鳙鱼白皮病的预防方法
保持水质清新,多投喂高品质饲料;在捕捞、运输等操作时,注意避免擦伤鱼体。
1.3 鲢鳙鱼白皮病的治疗方法
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浓度:0.3~0.4g/m3;用五倍子(中药)全池泼洒,浓度:2~4g/m3。
2 爱德华氏菌病(红头病、暴头病)
2.1 爱德华氏菌病的表现症状
初期表现为部分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随后的2~3d内,病鱼头顶部出现充血并不断扩大,部分严重病鱼头盖骨裂开,脑组织裸露,悬垂在水中,失去平衡,继而死亡。
2.2 爱德华氏菌病预防方法
鱼苗下池第7~8d左右,无论有无车轮虫,用防治纤毛虫的渔药杀虫1次。
2.3 爱德华氏菌病治疗方法
镜检是否有纤毛虫,外用杀虫药,饲料中添加多维(维生素K3粉)+三黄散+芳草纤灭+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地锦草,每天1次连喂5d。
3 细菌性烂鳃病
3.1 细菌性烂鳃病的表现症状
病灶是出现在鳃盖骨的内表面,充血、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鳃丝边形成略圆形的透明白斑块状。病情控制后可见到原病灶边缘逐渐清晰,健康部分颜色复原,最后坏死部分脱落,在鳃瓣留存缺损部分,康复后可部分愈合。
3.2 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方法
做好消毒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min。
3.3 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方法
五倍子全池泼洒,水体浓度:2~4g/m3。
4 肠炎病
4.1 肠炎病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腹部显红斑,肛门外突,红肿,剖开腹部,有很多腹腔液。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缓游,不久死亡。
4.2 肠炎病的预防方法
适当稀养,勤换新水。定期用药物如大蒜素、三黄粉等和微生物添加剂(主要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拌饵投喂。
4.3 肠炎病的治疗方法
采用大蒜素或鲜大蒜汁拌饵内服投喂,或土霉素药饵投喂,以每kg饲料拌土霉素0.05g为标准,连用7d左右即可。
5 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5.1 症状表现
水霉菌适宜的繁殖温度22℃以下会可迅速繁殖,感病初期病鱼并无异常表现,在约2~3d左右,病鱼伤口长出层层白色丝状菌落,镜检可见伤口粘满水霉菌,随后,菌丝很快蔓延扩散到全身。
5.2 水霉病的预防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操作力求细致、耐心,勿使鱼体受伤,适度稀放,不收集受了伤的鱼作亲鱼。
5.3 水霉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2%~3%食盐溶液浸浴5min,或以0.5%~0.6%食盐水较长时间地浸洗。400g/m3食盐加400g/m3小苏打或0.2~0.3g/m3亚甲基蓝或10~15g/m3生石灰,治愈率可达96%。
6 白点病(小瓜虫)病原:多子小瓜虫
6.1 白点病症状
小瓜虫的幼虫浸入鱼体的皮肤或鳃丝组织后,吸取鱼体营养,引起组织分泌大量黏液。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一个个小白点,开始发病时,体表、鳍基部略见发红,病鱼呆滞于池底或堆积在鱼池的角落,继而白点出现,逐渐增多,严重时,体表形成一层白膜,皮肤发炎,拒食,多从鳍条边缘开始腐烂,最后导致死亡。
6.2 白点病预防方法
小瓜虫,适宜的水温为15~25℃,28℃发育停止,28℃以上时幼虫极易死亡,因此升高水温可预防小瓜虫病。小瓜虫幼虫24h找不到寄主即死亡,但目前已发现在28℃以上水温中有白点病发生;做好鱼池及鱼体消毒;防止池水过度污浊,此为白点病引发的重要原因。0.4g,连用5~7d。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