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地铁改变的城市.doc
被地铁改变的城市
100多年前,每逢春季龙华寺庙会,上海的善男信女就在上海南站搭乘旅游专列,坐着火车唱着歌儿,一路开到龙华寺看桃花。没错,在当时的上海,去郊区游逛也要坐火车才能到。到了今天,从上海四面八方坐地铁到龙华站,也用不了很久。
地铁改变了我们对距离的理解,原来是用“几公里”衡量,现在是用“地铁几分钟”。地铁的精准不仅让我们能“用时间衡量远近”,自如掌控生活的节奏,进一步来说,它也让我们改变了对城市的概念:曾经觉得遥远闭塞的郊区,现在成为都市人的安居所在。
建立在地铁便利上的“半小时同城生活圈”,让你可以选择住在生态环境更好的郊区,搭半小时地铁就到CBD,进可攻,退可守。你也不用再去南京路“轧闹猛”,你所住的区域必有一款轨道枢纽上的商业中心,满足你看电影、购物、吃饭、喝咖啡的一切休闲需求。
从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只有当快速轨道交通成为现实的时候,城市大格局才会真正形成。地铁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城市走向成熟。如果没有了15条地铁线路(含磁悬浮)和366个地铁站,你很难想象今日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子。
上海人的出行变迁
根据上海“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形成“18+1(磁浮线)”的轨道交通线网,地铁网络运营线路总长将超800公里。在市中心区域,市民步行600米内就有地铁车站,大型公共场所都可以通过地铁换乘到达。
地铁以及它所代表的现代文明,让年轻人越来越依赖大都市生活。如果回到本世纪的起点往前看,很少有人能预见到,轨道交通会如此迅速地嵌入都市人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交车承载了上海人出行的主要功能。60后、70后记忆中挤公交的经历,和80后、90后完全不同。在没有其他替代交通工具的前提下,人们在早晚高峰挤公交,几乎是用最原始的本能力量在和其他人竞争,只为在浑浊拥挤的车厢里为自己争得一点“立足”之地,可以早一些到单位不会迟到,或早一点回家为孩子做饭。 2015 年4 月2 日,上海,乘坐地铁8 号线,在虹口足球场站1 号出口,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盛开的樱花,美不胜收,被网友誉为上海“最美地铁口”。
当时老百姓生活的艰辛经常会体现在车厢里。有人提着一铅筒煤球挤上车,那时候还有不少上海家庭用煤球炉生火做饭,他们在急刹车时会小心护着煤球不滚翻,不然晚上做不了一顿可口饭菜。也有年轻的妈妈抱着宝宝挤公交,双职工家庭免不了要带孩子上班,工作时就把宝宝安置在厂办的托儿所,下班再接回去。
不过挤公交还不是最艰巨的任务,更难的是挤轮渡。除了一条70年代建造的打浦路隧道贯通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来往浦东浦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摆渡船。
那时候当一名通勤于黄浦江两岸之间的上班族是很苦逼的一件事。那个年代,浦东人去浦西上班或上学会不会迟到,是要看老天爷脸色的。遇上大雾天,摆渡船就会停驶,大量乘客积压在两岸的轮渡站。一旦浓雾散去开始通航,过江心切的人们为了上第一班船,几乎是不顾一切往前挤。
交通资源的匮乏引发过令人心痛的踩踏事故,1987年12月10日,陆家嘴轮渡码头,4万人因浓雾积压在码头,当第一班船有望开航,前涌的人群造成踩踏,共死亡66人。
次年,上海的第二条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北线通车;4年后,上海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顺利通车。后面几年相继又有多座隧道和跨江大桥建造完成投入运营,分流了渡江乘客,逐步缓解了轮渡的客运压力。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轮渡站的踩踏噩梦远去,但过江仍是一件让市民很头疼的事,早晚高峰在南浦大桥上堵个把小时几乎是家常便饭。南浦大桥在设计之初,为了尽可能节省浦西端的昂贵土地,向社会征集引桥方案,最后一个上海中学生的提议被专家采纳,将浦西的引桥设计成两个复曲线螺旋状。
但通车以后发现,汽车在盘山公路般的引桥上绕圈,不可避免地要减慢速度,加剧了早晚高峰的堵车。
1994年上海地铁1号线开通,6年后2号线通车,从陆家嘴到静安寺只要十多分钟。随着城市进入地铁时代,人们发现过江竟能如此方便。上海地铁经过20年来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人主要出行工具。上一代人等候在轮渡口、堵在隧道大桥花去的时间,下一代人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上个世纪末的二三十年,上海人出行依赖的另一种城市交通工具是火车。没错,上海人从市中心到郊区要坐火车。当年一批50后、60后上海人毕业被分配到金山石化总厂上班,就像是去了另一个城市工作。现在的地铁枢纽中山公园站,当年是金山支线长宁火车站。那个时候在中山公园的天桥往下看,年轻人踏上开往金山的绿皮火车,隆隆出站,汽笛长鸣。如果留下个恋人在城区,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异地恋”。
如今在人民广场坐1号线到上海南站,换乘轨道交通22号线,俗称金山铁路,通到金山卫站,全程只要半小时左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