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准备与萌芽阶段.docVIP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准备与萌芽阶段.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准备与萌芽阶段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准备与萌芽阶段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艺术歌曲自上个世纪初诞生到20、30年代形成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而学堂乐歌特别是以李叔同编创的乐歌则可以看作是近代艺术歌曲的萌芽阶段,本文分别从歌词、作曲技法、审美品格等方面论述了李叔同的乐歌对于艺术歌曲的准备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学堂乐歌;萌芽阶段;乐歌创作;李叔同nbsp; ;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了种极为重要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肖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作曲家们的创作与探索,在20、30年代形成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格调清新、意境隽永,具有精致的结构、美妙的旋律、鲜活的音乐形象及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浑然于一体等特点,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强烈的时代性。这标志着近代作曲家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专业创作的道路。由此,中国近代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音乐文化、文学诗歌等艺术活动大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内容、风格的新诗歌。这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兴盛发展、为艺术歌曲的诞生提供了背景条件。然而我们如果再追溯下去可以发现,从学堂乐歌特别是李叔同编创的乐歌已露出近代艺术歌曲萌芽的端倪。;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在学校设乐歌课的必要。清政府被迫于1907年颁布学堂章程,承认了乐歌课的开设,学堂乐歌就是为当时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活乐歌)课或为学生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乐歌题材非常广泛,有反封建、鼓吹民主革命的;有号召民族觉醒、振兴中华的;有倡言破除迷信、兴办实业的等等。总之,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及“救亡图存”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 当时的学堂乐歌只有极少数是自创曲调,绝大多数时旧曲填词。由于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们懂得的专业作曲技法极少,有的乐歌不能准确地把握曲调与歌词的关系,词句句法不很统一;有的乐歌词意与曲调的风格特点不相吻合,有些强拉硬配的感觉。但除了上述的情况外,学堂乐歌中仍然有一些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带有艺术歌曲性质的抒情歌曲。其中李叔同编创的学堂乐歌就是非常突出的代表,他的乐歌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有钢琴伴奏谱,作品的形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完整,显示了他在音乐、诗词方面所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些乐歌可以说是近代艺术歌曲的雏形。 ;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从歌词上看,艺术歌曲歌词大多采用着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注重音乐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艺术歌曲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1] (p61)李叔同早期选曲配词而成的乐歌很多采自中国古体诗词,比如欧阳修的《阮郎归》、岑参的《送出师西征》、李白的《清平调》等。《送别》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李叔同的学堂乐歌,甚至被当作他的代表作,但是此曲的原作者是美国人J ?P?奥德威,歌曲的原名叫《梦见家和母亲》,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曾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如今此曲的原作者和其他借用者早已被人们遗忘,李叔同采用《梦》的曲调填词而成的《送别》至今还在传唱,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得益于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乱。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词明显带有中国古代旧体诗词的痕迹,遣词造句优美、典雅而又带着淡淡的哀伤和对于人生的感怀,韵味含蓄隽永,歌词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意识,又与原曲配合的极其贴切,简直天衣无缝。《送别》虽然是填词而不是原创作品,但是李叔同采用文学性较强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诗的意境,而且和曲调配合得十分妥帖,这些都体现出艺术歌曲的特点。; 《春游》、《留别》、《早秋》则是他为数不多作词作曲中的几首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修养。比如《春游》中的歌词:“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这是一首优美的七言诗,和李叔同其他的作品不同,这首诗节奏明快,文辞生动而又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结尾“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游人、飞花、莺啼、钟声、夕阳”这些都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景象,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如画的美景,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