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也能加聚.doc.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维也能加聚.doc

思维也能“加聚” 周千红 (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 315010) 主题与背景 教学设计、备课是课前的一种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如何科学而艺术地处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 这是一节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课,记得那天在高二(六)班内容为《乙炔》的有机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希望通过复习“乙烯”的化学性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同化”和“顺应”中使学生掌握“乙炔”的化学性质,期望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介绍的“燃烧”、“加成”、“氧化”的化学性质。在实际的教学中,想不到学生的思维潜力有那么大! 二.情境描述(教学实录) [教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了“乙烯”的化学性质,请大家回忆,乙烯有那些化学性质,写在草稿纸上。 [学生] 各自书写。 [教师] 根据学生基本回答的情况,教师小结:乙烯具有“能燃烧”、“能加成”“能氧化”、“能加聚”。 [教师] 追问:乙烯具有这些性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齐答] 具有不饱和碳碳双键。 [教师提问] 请根据乙炔的结构推测乙炔的化学性质有那些? [一学生] 根据乙炔具有不饱和键的结构特点,乙炔具有“能燃烧”、“能加成”、“能氧化”的化学性质。 [教师] 请同学们试着写出乙炔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 各自书写 [教师] 所有的猜测都要通过实验才能成为事实。教师一一演示实验。 [一学生] 周老师,乙炔能不能像乙烯一样发生加聚反应呢? [教师] 你说呢?(把问题又抛给学生) [部分学生] 乙炔不能加聚,乙炔是乙炔,乙烯是乙烯,(因为书上没有这个性质) [部分学生] 乙炔与乙烯一样具有不饱和键,可以推测也能加聚。 [教师引导] 如果能加聚,产物的化学式应该怎样写? [学生] 各自书写,一学生上台板演。聚乙炔的化学式为[CH==CH]n。 [一学生] 周老师,聚乙炔的化学式能不能这样写:[CH—CH]n。(我还记得是马敏海同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愣了一愣)大家看呢? [一学生] 拆开来看,[CH=CH]n和[CH—CH]n是同一种物质,单双键交替结合的聚合物。 [教师总结] 确实如大家推测的那样,乙炔在一定条件下能加聚成聚乙炔,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位科学家因为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黑格、美国宾夕尼亚大学的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这种导电聚合物就是聚乙炔塑料。我认为这两种写法都正确。 [一学生] 周老师,乙炔不是n聚,而是二聚、三聚可能不可能? [教师] 假如成立的话,大家能不能写出产物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 [教师] 评价,矫正。 [教师小结]在一定条件下,乙炔能二聚成乙烯基乙炔,它是制备氯丁橡胶的原料;乙炔能三聚成苯,这也是获得苯的一种途径,苯是重要的芳香烃,这会在下一节中学到。 三、问题讨论 1.加聚是不饱和烃的一种重要反应,但这种反应需要在催化剂或引发剂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学生的思维能否加聚,其中教师的“催化”和“引发”是关键。当学生提出“乙炔能不能像乙烯一样发生加聚?”这一问题时,如果教师只用“YES“或 “NO”加以简单的回答,也许学生思维的链节就因此被打断了,此时教师的一句“你说呢?”虽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但是那样的亲切。投学生以信任的目光,把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了,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空间,一句“你说呢”正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引发剂”,学生的思维因此而开始加聚了。 2.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的提问是你始料未及的,此时你该怎么办?A、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继续你的课?B、教师说这个问题等下课再说?C、教师应势利导?处理方法的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第一种做法,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你泼上了一盆冷水,学生创新的激情也许从此被你扼杀了;第二种做法,虽然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但是学生创新的冲动也许已平静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许已失去了,效果肯定被打上了折扣;只有第三种做法——应势利导、借题发挥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变成“自由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而这一切正是一名优秀教师(有效教师)所应具备的。 3.按部就班地根据计划安排课时,可能对教学进度把握的很好,但是期间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有可能使课堂缺少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窒息智慧的火花,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做到两者兼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学中作为一线的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