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北京文化.doc

老北京文化: 老北京的“吆喝” ?胡同叫卖“吆喝” “吆喝”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种叫卖声音,如果按照有了北京的胡同才有了吆喝的说法,在有着与人类差不多相同久远历史的叫卖家族中吆喝确实太年轻了。吆喝虽然很年轻,但因集唱、念、表演于一身,并带有典型的京腔、京韵、京风、京味儿,所以能在叫卖家族中脱颖而出,并且算得上是最丰富、多元和最具有光彩的,同时也是最引人入胜的。 由于这胡同里转悠出来的魂儿是在六朝古都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培育起来的,因此必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至今依然活跃在结婚、开业,演出、庙会活动等喜庆场合当中,无意中重现了老北京“贩夫走卒”、“五行八作”的民居风情。 ?昔日的老北京吆喝 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叫卖声的确不算少,无论挎篮的、肩挑的,还是推车的,在吆喝时,总是以一只手捂着耳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不少的形容词,其词颇有韵味,使人听了不觉厌烦。此外无论一天或是一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日分早晚年按时令售卖物品。只要是京城的老住户一般都能道出什么时候卖什么的该吆喝了,常此下来,人们便可从吆喝声中了解到京城四时的一些风土人情。 ??吆喝的语言特点 “吆喝”浓缩并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老北京独有的方言。有人说北京话听不清楚,还有发音,好象先被开水烫了舌头。但是如果你听过了地道的北京吆喝,就不会这么说了。同样是儿化字的大量运用,同样是连音连字的一气呵成,但吆喝出来的字正腔圆、曲调音韵的优美和字里词间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这一定会让你明白北京话和普通话相比的“活色生香”。 ?响器 京味吆喝得以流传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音乐元素。甭管是对合辙压韵的吆喝词的说唱声音处理上,还是手里的那个拨浪鼓、把号,或者干脆就是两片音叉一挑、一堆锡铁片子相互撞一撞,都是极简单的材料作成的响器,就成了卖每类货物的序曲啦。 ?老北京叫卖大王:臧鸿 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臧鸿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吆喝大王”。数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鸿的嘴里就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他的绝技是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的叫卖声。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在人们的婚丧嫁娶仪式上,往往是他的一声嗓子,就把人们飘飘悠悠地带回到了老北京的往昔岁月。 傣族文化: 佛塔.寺院.小和尚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缅甸、泰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至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小乘一名本是大乘出现以后对早期佛教的一种贬称。小乘教派主张通过布施“赕”来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的目的。而大乘教派认为自己能够普渡众生,故称之对方为小乘,即小车之意。后来为了与大乘教派相区别,习惯上以小乘来称呼南传上座部,逐渐便成了该教派的专门称呼,不再含有贬意。 相传小乘佛教最早的教派曾聆听过佛祖释迦牟尼亲口传教和布经,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会入地狱受苦受难;“为人行善,善多我德,德多我仙”。小乘佛教几乎成为傣族全民性宗教,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到寺院赕佛,人所必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傣族男子过去从儿童时代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没当过和尚的人被称为“岩百”、“岩令”,即没有知识、不开化的愚人。小乘佛教各派僧侣按其年龄和修养划分成不同僧阶,僧阶决定其在寺院中的地位。初入寺受戒者被称为和尚,和尚又有大小之分,傣语称帕异(大和尚)和帕囡(小和尚)。入寺受戒前需进行预备期训练,等初识寺规后方可入寺受戒。届时该男童由事先认定的义父(忠于佛主、知识渊博、有威望者)穿戴彩衣彩帽后,在亲邻的护送下人背或骑马前往佛寺,围观者一路向入寺男童抛撒米花。进入大殿后该男童跪地接受该寺主持为其举行的受戒仪式,然后由义父为其脱去彩衣彩帽,换披袈裟,就成为正式的小和尚了。此后便长住寺中,跟随佛爷学习傣文和佛经,还要负担外出化缘和寺内部分杂务。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对佛经教义等掌握的程度可依次晋升为帕弄、都(佛爷,亦有大小之分)、祜巴等。升为祜巴的僧侣如无特殊情况将不再还俗,故愿晋升者不多,一般当到大佛爷便还俗成家立业去了。 傣族地区传说先有佛塔后有佛寺,由此看来佛塔比佛寺历史悠久,但佛寺却比佛塔多。佛寺是众教徒受教化的重要场所,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所以有村寨就有佛寺。而佛塔是用以供奉佛牙、佛骨、佛发,即所谓佛舍利的,一般是中心佛寺旁才建有佛塔,亦有远离佛寺选地势高的地方独立建筑佛塔的。因为是供佛舍利的,所以佛塔建筑都比较精致。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