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迎、送松古今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山迎、送松古今考

黄山迎、送松古今考 摘要: 黄山古迎、送松较早见之于明末文人的游记,在历代山志和游记中也多有描述,位置在文殊院道中;古迎、送松约在1789年前出现病态,送松死于1799年前,迎松死于1832年前;今天的迎客松和送客松始见于1859年黄肇敏的《黄山游记》;呼吁保护黄山风景,特别要重视保护黄山古松,使其益寿延年。 新安风景秀甲天下,黄山景物举世无双,神山“四绝”奇松居冠,是谓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嘉靖《太平县志》)其松以石为母、云为乳,不滋于土,蟠根于岩,世人谓之“黄山松”。“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就连见多识广的明代地理和旅行学家徐霞客先生也叹为“生平奇览”、“奇山奇品”。(《徐霞客游记》)诸如观音大士石之“杨枝洒净松”、仙人观榜石之“簪缨松”、丞相观棋石之“棋枰松”、蟠于峰巅的“扰龙松”、冠可坐列数十人的“蒲团松”、根穿石罅的“破石松”、虚悬峭壁的“倒挂松”、横亘崖涧的“卧龙松”、空中作桥的“接引松”、揖让多礼的“迎送松”,志称十大名松,餐云吸雾,变化诡异,均乃海内无匹之宝树。 然则,十大名松今何在?由于历史的变迁,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侵挠,这些奇树只有少数健在原处,大多数或丧身于雷击,或罹难于病虫,或毙命于干旱,或殒损于斧斤,或早有替树冒名,要想一一指出十大名松栖身之地,或者指出新的替树顶名替换始于何时?并非一篇文章所能胜任。本文拟就古迎送松始见于何时何人著述、古迎送松是否是今天的迎客松和送客松?栖身何处?其形态外貌、死亡的原因与时间?今迎客松和送客松初见于何人何时何书等问题,试作一初步的考证,以期还古迎送松和今迎客松、送客松的本来历史面目,并力图澄清历代文人笔墨中所混淆的是非。 古“迎送松”较早见之于明末歙人许楚《黄山游记》一文。许氏1635年经慈光寺、老人峰至天都峰趾,见“有二壁块然中断,广可十步,下瞰不测,名曰天险。有二松交杪度之,过者狂舞,但存余幸。又东径,一石甚奇,如剖瓮,上悬一松,婉蜒其脊,名曰卧龙。卧龙首支瓮口,尾蟠石户。从石户披榛梯木,忽见天日,疑非人间。上多古柏,交阴积翠。一径危出松中,倾曲而上,得文殊院。”这“交杪二松”,即为古迎送松。许氏为何不直书其名呢?玉屏峰,古称胜莲峰;(明·潘之恒《游胜莲峰文殊院记》)在普门和尚未开辟文殊院之前,几乎处在荒莽之中,连登山的鸟道都未凿通,不可能对沿途奇松一一予以命名;普门于1606年感梦入黄山,1613年登文殊台,建文殊院,此后文人游客渐多,沿途的奇松、怪岩、胜景等才得以因形命名,诸如蓬莱之岛、文殊洞、小心坡、断凡桥、蒲团石等。由天都趾上文殊院的凿石磴道,始开于1606年夏;(明·王之杰《游黄山前记》)约在1639年前,明末许宁游历文殊院时,小心坡一带已经护有石栏,道路基本疏通。(许宁《黄山纪游》) 古“迎送松”一名,较早见之于山志。程弘志《黄山志定本》(1674年)“木属”载:“迎送松在小心坡,根缘石罅,不粘寸土,枝叶交接,与游人肃对有若揖让者”。可以推想,此二松在作为古代黄山十大名松之一入选山志前,一定是广为传呼、有口皆碑的;因此,它的命名当在1613年之后到山志编纂前数十年间的某一时期,并得到了僧俗各界的公认。此后,在文人、墨客的山志、诗文、墨宝中,多有记载、吟咏、描绘,如闵麟嗣《黄山志》(1679年)、张佩芳《黄山志》(1770年)、黄元治《黄山草》(1688年)、曹贞吉《黄山纪游诗》(1690年)。万斯备《黄山怪松歌》(1690年)、黄身先《黄山志略》(1691年)、程之鵕《黄山纪游诗》(1714年)等。 古“迎送松”的位置在天都峰趾到文殊院道中。关于古迎送松在文殊院下具体栖身之处,在历代文人游客的游记中均有极为详细、明确的方位表示,由于篇幅关系,不可能一一摘录。笔者仅将其文字表述所见的景物顺序简化成一个游览线路图,则能更清楚地标明古迎送松所处的相对位置。   斩治荆 1690年前 原小心坡→迎送松→蒲团石→卧龙松→紫玉屏 《游黄山记》   汪洪度 1722年前 原小心坡→迎送松→蒲团石→卧龙松→断凡桥→一线天→天漏岩→文殊院 《黄山领要录》   刘大櫆 1779年前 云巢洞→迎送之松→蒲团石→卧龙松→断凡桥→文殊院 《黄山记》   王灼 1788年 云巢洞→迎送之松→蒲团石→卧龙松→蓬莱之岛→文殊院 《黄山纪游》   曹文埴 1789年 云巢洞→迎送松→蒲团石→卧龙松→今小心坡→断凡桥→蓬莱岛→一线天→文殊院 《游黄山记》   沈铨 1799年 云巢洞←迎送松桥←蒲团石←卧龙松←今小心坡←渡仙←蓬莱三岛←一线天←文殊院 《黄山记游》 由上述六人游记所叙述的古迎送松的相对方位可以看出:古迎送松应当位于云巢洞之上到蒲团石之下的几十米途中,处在古小心坡的中间险要处,一松距外,一松向内,有

文档评论(0)

fc86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