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doc

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数学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 1。 在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奇”中激“趣”。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众数》的教学引入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引入情境: 引例: 某购物广场张贴了一条巨型广告:“为答谢顾客厚爱,本购物广场特举行抽奖活动,本次活动共设奖金 20 万元,最高奖 1 万元,平均每份奖金达到 200 元。每位顾客消费满 500 元就有机会获得奖券一张,中奖率 100% ”。 小红在此购物得到奖券一张,撕开后发现奖金为 10 元,小红感到很失望。于是她又询问周围其他顾客的开奖情况,发现一个也没有超过 50 元的,小红感到自己被广告误导了,于是气愤地去找购物广场经理讨个说法,经理安慰她说购物广场不存在欺骗行为,并向她出示了下面这张奖金分配表: 小红通过计算,发现平均每份奖金确实是 200 元,虽然心里仍是想不通,但也无话可说.你能帮小红分析分析,是谁误导了顾客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 分析: 小红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购物广场设立的奖金平均每份确实是 200 元,从这点上讲,购物广场没有欺骗顾客。但从表格的数据我们看到:只有 10% 的奖券金额超过 200 元, 90% 的奖券金额不超过 50 元,所以平均数受到了极端数值的影响而不能代表中奖金额的一般水平,购物广场通过在广告里使用次要的统计数据,误导了顾客。广告中所宣传的数据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全部特征,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提问: 你认为在这个问题里,顾客更关心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 众数。 通过一个生活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某些情形下平均数的局限性,体会引入众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众数的概念。 “奇”中探“趣”比较适合于引入阶段的情境创设。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 在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惑”中生“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初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 (a+b)2 =a2 +b2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取几个数进行尝试,发现上面式子是错误的,进而促使其探求正确的结论。 又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2-3 ,两边都乘以 -1 得到 :23 ,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完善对知识的建构。 还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 提出这样下面的问题: 引例: 亮亮的妈妈在网上申购上海世博会的门票,结果只申购到一张,一家三口人谁去呢?妈妈就让亮亮想一个办法。亮亮提出这样一个方案:同时掷两枚硬币(通常把标有币值的一面称为正面,另一面称为反面),如果都是正面朝上,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朝上,妈妈去;如果是一正一反,亮亮去。说完之后,爸爸和妈妈相视之后会心一笑:同意!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心一笑吗? 之所以选用这个问题,是因为此例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事件中所有可能结果个数的分析有可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讨论的焦点自然集中在结果是三种还是四种的问题上.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从表面上看,“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给我们的感觉一样,但是对于每一枚硬币而言,结果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这两枚硬币命名为“ A ”和“ B ”,“ A 正 B 反”和“ A 反 B 正”显然是不同的结果。 第二,“两个正面”、“两个反面”和“一正一反”三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一正一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此

文档评论(0)

love38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