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方法措施.docVIP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方法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方法措施.doc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方法措施   摘 要: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以其优良的减震效果、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实用性,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日趋增多。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方法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   传统抗震方法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且会使得成本增加,美观度下降。新的抗震设计是采用隔震技术,运用新技术提高相关构件的弹塑性,以缓冲地面对建筑结构的支反力,降低地震引起的建筑主体结构破坏,不仅降低工程成本、简化程序,还不影响主体结构,保证建筑观感。   1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概述   目前主流的结构抗震设计对策仍然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通过增大构件截面尺寸、增强配筋,依靠主体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消耗地震能量,以此来实现规范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这是被动消极的“硬抗”。这将会导致此结构产生两种不利后果:结构主要构件截面过大、配筋过多,材料花费过多导致造价提高;结构构件截面、配筋增大后,结构刚度将大幅度增加,结构在地震中吸收的能量也将大幅度增加,而这些能量主要由构件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导致结构在罕遇地震中会产生严重的损坏。不同于传统抗震体系“硬抗” 的旧观念,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体系采用调整结构动力特性“ 以柔克刚”的新手段,地震发生时隔震层把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隔离开,使能量输入有所改变,带有阻尼的隔震层的大变形可以消耗大量能量。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方法措施   2.1 基础性隔震设计   基础性防震措施根据建筑的结构的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措施:(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是在建筑地基与土层之间设置缓冲层,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与土层之间的震动碰撞,实现对震能的有效吸收和反射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整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想要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就必须要做好基础隔震措施。(3)间层隔震。间层隔震是为了吸收地震的冲击余力而设置的,间层隔震的有效设置能够对震力进行再次削减,以达到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4)悬挂隔震。悬挂隔震是通过悬挂的方式,将建筑物全部或部分结构脱离地面,从而在地震出现时,降低地面震动与建筑物之间的震力作用。目前,此种抗震措施多用于大型钢结构建筑当中,收到了较为不错的抗震效果。   2.2 隔震支座技术   隔震技术主要是利用建筑用隔震支座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技术,建筑用隔震支座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两大类,其中橡胶隔震支座可以分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两种,普通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是利用橡胶层和钢板的紧密结合,来提升建筑结构的侧向抗压能力、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而铅芯隔震支座具有较高的阻尼,可以有效减弱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和作用,还能够防止隔震层发生位移,避免受到地震的重大破坏,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滑动隔震支座可以利用动力学理论,通过内置低摩擦系数的滑动材料,能够防止较强的地震作用危害到建筑结构。   隔震支座多用于地震影响比较大的部分或者伸缩梁较大,需要通过滑动释放内应力的部分。通常来讲,要想保证对地震作用的有效隔离,隔离支座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性能,一是应该能够承担上部建筑的荷载,同时变形较小,具备良好的竖向刚度和竖向承载力;二是在水平方向上必须具备较小的水平刚度,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及下部结构的层间剪力;三是必须有适当的阻尼,以限制结构位移;四是抗震支架的使用寿命不能少于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对于建筑设计人员而言,不仅需要熟悉抗震支座的各项性能,而且还应该熟练掌握其实验方法,以保证抗震支座的耐久性和相关力学性能。   2.3 隔震缝的设置   根据建筑的不同类型、体型及不同的结构体系应采取适当的防震缝设置。在地震作用下特别不规则结构的薄弱部位容易造成震害的地方可以用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抗震单元,使各个结构单元成为规则的结构,抗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按照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上部结构的周边设置的竖向隔离缝,缝宽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且不小于400mm。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缝,缝高可取20mm,并用柔性材料填充;当设置水平隔离缝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垫层。如果建筑体型较为复杂,若选择不设置防震缝,则应采用对其进行实际结构计算模型的抗震分析方法,对建筑物的局部应力及集中形变进行合理估算,并对其薄弱部位进行相应的防震设计。   2.4 隔震层设计   隔震层一般位于建筑基础的顶部,是最为基本的抗震构造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地震能量进行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