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辉古稀之年追梦不止.doc
王辉古稀之年追梦不止
有人说,他是陕西的袁隆平。
他主持创制的“常规优化育种法”是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的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对陕西及全国小麦育种科研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培育一个良种,从第一代杂交到基因纯化、性状稳定,最后通过审定,至少需要经过八代,每一代就是一年。有的甚至还需要十几年时间。”就是这种寂寞枯燥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2016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初十,一个难得的晴好天气,又逢周六,都市里的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青赏花,结伴郊游。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试验田里,73岁的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仍像往常一样,和他的助手们一起仔细查看小麦长势,认真记录着每一项重要的观测数据。
在陕西,很多人都记得这样的画面:2012年9月20日,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分别向王辉教授颁发了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奖证书和100万元奖金。人们因此记住了这位看上去像农民一样朴素亲切的科技工作者。
王辉教授在田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说:“育种是一个不断追梦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更新、更优良的品种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追寻下去。”
难忘导师赵洪璋
王辉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他出生在距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仅数公里的西魏店村,这个村子所在的渭北小镇杨陵,如今被称作“中国农科城”。
王辉说,很多记者都会问到,我是怎么走上农业科研这条路的?这其实没有啥,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从小就知道种田不容易。特别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肚子。“那时,地里产量低,家里粮食不够吃,初中到高中那几年是最艰苦的。于是,高中毕业时我就想学农,正好家门口就有个农学院,就报考了。想的就是以后不再饿肚子,有粮食吃。”
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间,王辉在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农学系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部队农场锻炼,后到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良种场工作,1973年调回母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四十三年。
王辉说,他的领路人就是他的恩师、我国第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早在1959年,赵老师培育的‘碧蚂1号’种植面积已达9000万亩,是迄今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说到自己的老师,王辉的语气中充满了敬重和崇拜。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们说:赵洪璋老师工作的年代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一只皮包夹一个记录本蹲在田头,再带一块干馍,就这么过了一辈子。赵洪璋老师身上那种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的“老农科精神”,成为王辉一生的精神财富和前进动力。
接触到实际的育种工作以后,王辉才知道这确实是一项艰辛、枯燥而又漫长的工程。王辉向记者介绍说:“培育一个良种,从第一代杂交到基因纯化、性状稳定,最后通过审定,至少需要经过八代,每一代就是一年。有的甚至还需要十几年时间。”
王辉表示,他从来没有后悔和动摇过。1987年,他开始为后来的“西农979”小麦良种做第一次组配。当时他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边搞教学,边做育种研究。
据了解,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关中小麦产区,粮食亩产低,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高发,王辉暗暗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选育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良种。
在很多人看来,王辉的小麦育种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常规育种周期长,不容易成功,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而且常规育种在学术上似乎也不是个“热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育种一度成为科研“新宠”,据说国家的资金导向也明显偏向于新的育种方法。王辉坚持采用的常规育种,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因为经费短缺,他起初只能独自在学校的两亩实验田里做实验。
但他坚信,生产上最需要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是常规育种。“不管有钱没钱,咱们先做。”王辉给他的学生、后来成为他的助手和副研究员的孙道杰说。
草帽干粮成“标配”
1991年,王辉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此后,他又相继培育成功“西农1376”、“西农2611”等十多个小麦新品种。2005年,他耗时十八年精心培育的“西农979”通过了国家审定。
具有高产、抗病、早熟、越冬性强等优良性状的“西农979”填补了我国黄淮麦区早熟高产麦种的空缺,并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覆盖陕西关中、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麦区。农业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15年,“西农979”推广面积已稳定在1500万亩,累计达9000多万亩,为全国推广面积第四大的冬小麦品种。
王辉还先后在《植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西北植物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中国北方专用小麦》《北方旱区多作高效种植》,参编《小麦生态理论与应用》《作物育种学》等教材和著作4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