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网捐遭遇信任危机.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捐遭遇信任危机.doc

网捐遭遇信任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募捐活动风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劝募等活动受到网民极大关注。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使善款畅通无阻,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但同时,“互联网+”的便利如被?e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可能让网络募捐陷入尴尬境地。近期,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慈善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网络骗捐事件频发,个人募捐屡遭质疑   过去,募集善款通常由红十字会等政府认可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牵头进行。如今,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互联网+募捐”迅速便捷,门槛低,互动强,仅需要轻轻动一动手指,就可能吸引万千网民慷慨解囊,传递出去的就是厚重的爱心,这让很多身陷困境的人得到了及时救助。可以说,网络募捐正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平台。比如: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淘宝、腾讯、新浪、360搜索、百度等电商和新媒体纷纷开辟捐款平台,公布合作基金会账号和捐款方式,接受捐赠,短短三天,参与人数达数百万人次。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此大规模的捐赠活动,按照传统流程去组织,至少要一个多月时间。   互助互济、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网络募捐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需要,也是慈善制度上的一种创新和尝试。然而,由于相关政策没跟上,网络骗捐、诈捐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伤害了捐赠者的爱心,也极大损害了慈善的公信力。   2015年10月18日,一则名为“利辛女子深夜被狗咬成重伤”的帖子广受关注,伤者男友张宏宇称,女友是为救一个女童而被两条恶狗咬成重伤的。社会各界对伤者赞许有加,热心人纷纷捐款,帮助女子疗伤,捐款总数很快超过了80万元。然而,10月21日,“犬口救娃”出现反转,伤者男友张宏宇承认,女友的确是被狗咬伤的,但所谓的获救女童根本就不存在,救人一事只是编造的谎言。2015年10月23日,张宏宇因涉嫌诈骗罪,被安徽利辛县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捐款账号被注销,该案仍在进一步侦查中。当地警方表示,已安排专人调取张宏宇的银行收支明细,待涉案金额、捐款人数完全统计完后,会进行退款工作。捐款者如果想拿回钱,待与当地警方联系后,提交相关证据并做笔录后,就可以拿回捐款。   2015年8月13日凌晨,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两个小时后,一名网名为“@我的心”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一篇微博:“好害怕,爸爸在那附近公司上班,刚刚打他电话关机,打他公司电话也没人接,我一个人在家真的好害怕。”8月13日晚,她再次以《谢谢你们的关心》为题发表长微博,称在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在被删除前,这条微博的阅读数超过200万,显示超过3700人打赏,赏金即捐款超过10万元。8月14日,新浪微博管理员称,有用户自称天津爆炸事故罹难者家属并收取捐款,鉴于其真实性受到其他网友质疑,已将该账号关闭,并冻结了其收取的款项。此后,涉事者杨某因涉嫌诈骗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网络募捐泛滥背后,亟须相关法律规范   现如今,网络募捐活动的风生水起,似乎只需要发布一则求助帖,公布一个银行账号,就能吸引很多爱心人士捐款。在一些网站上,会有大量个人和团体发布私人募捐信息。但是,私人网络募捐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称一些诈捐、骗捐者利用人们的爱心,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个人募捐便无人敢信,那些确需救助的个人和家庭反而得不到及时救助。   可以说,网络募捐屡屡被拖入争议的漩涡:求助信息是否属实?爱心捐款用在何方?善款又该如何监管?善款结余如何处置……这些不够清晰明白的信息,成为微公益时代挥之不去的阴霾。在郑州大学法学博士刘静看来,网络募捐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募捐主体,身份模糊、监管不力是诈捐、骗捐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的,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再加上社会监管不力,就给了诈捐、骗捐一定的生存土壤。   对于善款的使用,刘静博士称,无论是有监管单位的公益组织还是没有登记的小公益团体,善款的使用监管难度都很大。我国法律的具体规定是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进行登记,但在是否登记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相关的处罚规定。一般来说,在公益组织的管理上,按照谁登记谁管理的原则,没有登记的小型公益组织需要靠组织者自我监督。需要说明的是,公益组织均是非营利性质的,在实践中难免涉及捐款问题,这些组织的存活需要募捐,绝大部分都要靠社会捐赠。因为公益组织的捐款人不特定,并且费用的使用不单一,这个监管起来很难,很容易产生糊涂账。   《慈善法》草案:拟禁止个人网上募捐   2015年10月30日,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