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docVIP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doc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   苏轼是一个极重情谊,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在各地方任上,苏轼与百姓荣乐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还非常珍重夫妻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这在他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自我形象中能够感受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是他怀念亡妻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宣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娶四川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她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病卒于开封,年仅27岁。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即王弗去世后的十年,正是苏轼开始饱偿人生艰辛之初的十年,出宫被贬,辗转颠沛,抑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十年过去,苏轼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这首词,以梦的形式写起,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刻画了饱经忧患却“无处话凄凉”的作者自我形象,即“尘满面,鬓如霜”的老叟。下片写夫妻相会的梦境,作者截取了妻子生活中一个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片段“梳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面对“小轩窗,正梳妆”的爱妻,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借助这个催人泪下的自我形象,诉说心中难以排遣的忧思,感慨自己官场生涯的沉浮,道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笃于夫妻之情的苏轼也非常珍视手足之情。苏洵程氏共生三子,长子景先,在苏轼大约三岁时夭折,苏辙有诗云:“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栾城集?次韵子瞻诗》),所以苏轼排行为仲(一字和仲),实则长子。弟辙小轼四岁,排行为叔(一字同叔)实则次子。苏轼与弟苏辙一同长大,同师学习,同时进入仕途,又都因反对新法而离京赴外任,因而兄弟二人感情甚笃,相互扶持,相互慰籍,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在多舛的政治生涯中,苏轼时时关怀弟弟子由,常常回忆兄弟二人往昔的情意。他一生所写关于其弟子由的诗词特别多,如《九月二十二日微雪?怀念子由弟二首》、《和子由踏青》、《次韵子由论书》、《戏子由》、《嘲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在《沁园春?孤馆灯青》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面对晨霜、朝露、山色、月光却无心欣赏,为的是快些与弟同床夜话的作者自我形象,回顾兄弟二人年少才俊“共客长安”,大可“致君尧舜”一展宏图,可眼下兄弟二人都在现实社会中碰了壁,于是寄语弟弟,相互宽慰,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满讲红?怀子由作》中那个“无限事,从头说”的作者自我形象,是“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感叹大功为成,但更多的还是对手足兄弟的思念。   珍视友情亦是苏轼作品中自我形象所包含的又一主题。这表现在苏轼和乡邻们建立的珍贵友情及乡邻们对他依依不舍的情怀上,也表现在苏轼的送别诗词中,如《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和《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中思念友人的“使君”形象,《虞美人》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形象。在《满庭芳?三十三年》中抒写与友人王长官相距恨短,“歌舞断,行人未起,船篷亡蓬蓬”依依惜别之情写得情真意切。《南乡子?送述古》中作者写送别朋友陈述古,“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近客西来送客行”,作者以临平山上的塔象征自己伫立城外,目送朋友远去的孤独形象,表现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不忍分别之情。   总之,苏轼诗词中是“尘满面,鬓如霜”思念亡妻的老叟,是乡邻不忍分别的老东坡;是怀念兄弟的兄长,是登楼临江寄情思的送别人。在这一系列作者自我形象中,都可见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真挚的爱。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它说明文学与作者感受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苏轼的诗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他诗词中的自我形象成为他一生创作中所塑造的形象中最为丰富感人的形象。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怀、政治态度、意志情操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苏轼自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苏轼有积极的人生观、开阔的心胸、坚毅的品格和乐天的性格。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身上没有人类共同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伟人,他始终能在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自己,获得解脱。纵观中国文学史,面对相似的坎坷境况却始终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少有。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江而死。他诗中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政治抱负,有崇高理想,热爱祖国的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一种根植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特性,他时而神化,时而幻化,进入一个恢弘迷离的艺术空间,缺少了苏轼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