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情诗背后中西文化诗学审美之差异.docVIP

浅析爱情诗背后中西文化诗学审美之差异.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爱情诗背后中西文化诗学审美之差异.doc

浅析爱情诗背后中西文化诗学审美之差异   摘 要: 爱情如云霞雾霭气象万千,极为神秘微妙。中西方的情诗受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的影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从而可以窥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爱情诗 中西文化 审美差异   玫瑰的芬芳如梦袭来。依着爱情的世界,正午的阳光和冬天的寒夜都柔和且流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为爱情大唱赞歌:“我知道,爱情是人类最喜欢的处女作,我知道,世界上一切都由它来创造,我不信,她会在卑鄙的心灵上降落,我不信,她的崇拜者会是微不足道。”在古今中外诗人的笔下,爱情充分展现了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中西方的情诗受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的影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从而可以窥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诗写友情的多,西诗写恋情的多   被作为儒家经典的《易经》认为“一阴以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无不具有阴阳二性,并将“阴阳”观引入社会和家庭伦理生活领域“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男尊女卑,“正位乎内”的角色地位要求男性以广阔的社会为人生舞台―求学致仕,出将入相,或求取功名于朝中,或安百姓于治下。   中国社会表面上以家庭为重,骨子里却是兼善主义,重功名轻爱情。诸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百万兵”,“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身到凤凰池”等,歌颂向往的都是功名,很少有人写爱情。杜甫几乎就没有,只有三两首写给太太,但已经不客气地称“老妻”了;李白写情诗只写闺怨,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而非对一个女子的感情。情诗在中国古诗中很不发达,儒家传统视谈情说爱为纨绔子弟所为,不是一个大丈夫溢于言表的事。在中国古代的男性作家的意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妻子生来就只配在家庭中操劳作息、养幼事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历来为整个社会所不屑。虽然我们偶尔也能读到“拜母不能言,揖妻交重寄,此际心若摧,出门方陨涕”一类的诗句,但更多的却是“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丈夫志四方,不受儿女羁”,“英雄有事在烽烟,红粉生离未足怜”这样的句子。所以,爱情诗自《诗经》以后便难以为继了,偶尔有人写几首,也是因为仕途无望而“自暴自弃”,就像柳咏自嘲为“奉旨写诗”而沉迷于“靡靡之音”那样。《诗经》、《唐诗》中还有几首含蓄的情诗,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另外,婚姻包办、一夫多妻,再由于生产力落后、交通不发达,以及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老妻置异县”和“重婚姻、少爱情”的情形。他们更多地把光阴用于仕官羁旅,所以日常跟他们接触最多的不是女子,而是同僚、朋友。中国文人写友情的作品绝对多于写给妻子、恋人的作品。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赋予友情以超越空间的力量,写得真切豪放。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情深义重、脍炙人口。   显然,中国是友情多于爱情,而西方是爱情多于友情。爱情在西方人的个体生命中极为重要。在西方传统中,男女之爱大多含有精神之含义,把女性视为人格的补助者和灵魂赖以上升者,直至形而上境界的一种象征。杨周翰指出:从但丁开始,西方就有一种爱情观,把男女之爱看做通向上帝爱的第一个阶段。爱具有某种神性。如《雅歌》可称得上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情诗。诗中叙述男女情事极大胆,情感之炽烈,古今罕见。诗中的新郎召唤新妇,没有丝毫忸怩之色:“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来/与我同去/我的鸽子啊/你在磐石穴中/在陡岩的隐秘处/求你容我得见你的面貌/得听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其中的男欢女爱透露了对世人、对教会的大爱。弗洛姆认为:爱主要不是和具体对象的联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取向。   在中国得于朋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于妇人、女子,再加上受中世纪追求服饰华丽,谈吐仪态优雅,以博取贵妇人“典雅的爱情为荣”骑士之风的影响,以及不同于中国的女性地位。西方文学中出现了大量讴歌世俗爱情的诗篇,一方面赞美了比生死还要强烈的爱情,另一方面肯定了妇女在爱情上的权利和选择。普希金、海涅、拜伦、雪莱、裴多菲、布朗宁夫人、莎士比亚都以爱情诗闻名遐迩。如“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就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很纯洁的爱,纯洁得毫无指望、不求回报;纯洁得真诚地、温柔地对待;也纯洁得当“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时,仍然祝福她“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又如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