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doc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摘 要]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指向语用的随文练笔,从文本的内容出发,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能够实现真正的一练一得。这样的随文练笔应做到:平淡留深痕,抒情出新意,独白添趣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 随文练笔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71
随文练笔是写作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相较于每单元一次的大作文,因为其篇幅小、写作快、负担轻,受到语文教师的欢迎,成为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五年级上学期,总共28篇课文,课后有小练笔的仅仅只有5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到教材“有求才写”,无异于“晒三天网,打一天鱼”。怎样才能达到训练写作能力的目的呢?于是,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总会想方设法进行随文练笔。
比如,学完《桂花雨》一课,我要求学生也借家乡的一物来抒发乡情,期望他们能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妙笔生花。设想总是美好的。可是,我却捕捉到这样的镜头:听说要进行练笔了,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哀叹声,学生们皱着眉头冥思苦想,迟迟不能下笔,涂了改,改了涂,十来分钟过去,只留下字迹潦草的一两句话。看来,教师青睐的小练笔,对不少学生来说却是折磨。
我开始深深反思自己的做法:“乡情”对于从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的学生来说,是多么虚无缥缈的情绪。体会尚且困难,又怎能有感而发呢?借物抒情需要有对物的细致观察,把感受融入物中。怎样有效观察,如何巧妙融入呢?每一步都不简单,一节课岂能囫囵吞枣?练笔设计“假、大、空”,难怪连班里的写作好手都只能憋出个“学包汤团”的老调调来,其他学生的作品更加是泛泛而谈,不着调了。随文练笔,随意不得,当训练成为折磨,又能期待它发挥什么作用呢?
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崔峦老师说过,紧紧跟随阅读教学,从文本的内容出发,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进行写的训练,方能实现真正的一练一得。在接下来的备课中,找准训练的诱发点,成了我花时间最多的环节。经过摸索、探究,我也有了一点心得。
一、平淡留深痕
(一)发现亮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设计《钓鱼的启示》一课的练笔点时,我发现文中三处特别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点声音:“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写鱼则如见其鱼。“甩动、跳跃、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有了这番细致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钓起这条大鱼并不容易。
一个动作:“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的小动作中,品出了什么感觉?这是鲜活的,这是属于“我们”的。难怪“我”和父亲对这条鲈鱼爱不释手,心里充满了自豪。
一个眼神:“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父亲也在做着艰难的抉择,仅仅通过父亲细微的眼神,我们就看到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与“我”不同的是,他拥有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一点格外令人肃然起敬。
这样成功的范例,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找到了与文字描述相配的三张图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自由想象、生发,从而更好地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品读中,学生不难发现:所谓细节,就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它们虽小,却都不能小瞧,很多未尽之意皆在其中。
(二)改造平庸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这一刻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完成这一艰难的举动,意味着“我”真正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令“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启示更是在这一刻镌入了“我”的心底。然而,这一关键处,删减后的课文中仅用一句话带过,平淡有余,精细不足,似乎总有些遗憾。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珍品。”于是,抓住这一遗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点:“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这是故事选入课文时删减后的最遗憾之处,“我”是怎样艰难地战胜诱惑,鼓起勇气,郑重地把鲈鱼放回湖中的呢?展开想象细致描写一下吧!
改造课文,挑战权威,让学生干劲十足。声音、动作、眼神,甚至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被巧妙地运用在了学生的小练笔中: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它是多么漂亮,尾巴有力地甩来甩去,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身上的鳞片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是那么美!我又犹豫了,小心地瞄了一眼父亲。他的表情依然严肃,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仍然盯着我。我知道,没有希望了。我在心中默默地与它道别,一咬牙,把它放回了水中,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