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节大骨节病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第四节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 (endemic arseniasis) 地方性砷中毒是由于某些地区居民长期从外环境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以末梢神经炎、皮肤损害和致癌作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临床上以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代谢异常、掌跖部皮肤角化、肢端缺血坏疽、皮肤癌变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受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概况 乌脚病:1953年,台湾省台南和嘉义县。 1980年,新疆奎屯地区发现第一个饮水型病区。 1992年,贵州省首次公布;目前内蒙古、山西、贵州、陕西等省均存在。 1992年卫生部认定的一种新型地方病。 案例 上世纪70年代,在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地区为了改善当地居民饮用常常受到粪便病原体污染的地表水,导致痢疾、霍乱、伤寒和其它致命性疾病的发生。在美国儿童基金组织的倡议下,推广了打手压井作饮用水源的公共卫生措施,手压井通常是从10m~100m处的地下淤积层取水,这一措施迅速降低了孟加拉国介水微生物疾病的发病。 但是在20年后,即上世纪90年代,当地居民普遍出现了各种皮肤损害,特别是皮肤角化过度或增厚,皮肤色素变浅或过度沉着和外周神经病、心血管病等。此外,皮肤癌、各种内脏癌的发病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问题 1.改水后当地居民疾病谱的变化提示了什么? 2.如何解决当地居民新的疾病问题? 砷在自然界的分布 砷是地壳的构成元素,其丰度为1.7-1.8mg/kg,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和水环境中 ,含砷矿石如砷铁矿、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等,砷多与锌、铜、铅等元素共生于硫化物矿藏之中。 土壤中的砷主要来源于成土岩石。含有机质较高的页岩所形成的土壤含砷量达13mg/kg,而含有机质较少的砂岩所形成的土壤含砷量仅为1mg/kg。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由于吸附和螯合作用,使砷含量高于相对贫瘠的土壤。土壤平均含砷量约为5mg/kg。 人为污染也可使土壤砷含量明显升高。 地面水中砷含量因地理、地质条件不同而差别很大,淡水中砷含量在0.01-0.6 mg/L之间,海水砷浓度范围在0.03-0.06mg/L。 当地下水流经含砷岩层时,大量的砷溶解于水中,致使含砷量升高,如砷矿区附近的地下水含砷量高达10 mg/L以上。 某些湖泊、沼泽地区或沿海地区,由于土壤中砷的累积,致使地下水砷浓度达0.2-1.82 mg/L。 不同地区的煤炭含砷量多少不等,贵州省西南部农村,煤炭含砷量为876.3-8300mg/kg,个别地区达35000 mg/kg。当地居民以高砷煤为燃料取暖、做饭、烘烤粮食蔬菜,致使室内空气、玉米、辣椒中砷含量升高。 砷引起人群健康危害主要是由于砷在土壤、水及煤炭中的含量过高所致。 二、砷在体内的代谢 (一)砷的吸收 1. 呼吸道:主要是燃煤污染型,贵州省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煤中含砷量较高,在没有烟囱的室内敞开燃烧,致使室内空气中砷含量急剧增高。经测定厨房空气砷达0.43mg/m3,客厅、卧室空气中砷在0.072-0.20 mg/m3之间。 2. 消化道:饮用水、粮食、蔬菜中的砷以3价或5价砷的形式经消化道摄入后,大部分在胃肠道吸收。在消化道内5价砷较3价砷易吸收,无机砷较有机胂易吸收。砷在胃肠道吸收率可达95%-97%。 3. 皮肤粘膜:较少见,砷可贮留在皮 肤角蛋白中。 砷是人体的一种正常成分,人体内含砷14~21mg,占人体中微量元素的第12位。正常人的乳腺、甲状腺、胸腺、毛发、皮肤和骨骼中砷含量可达1.13~7.80 mg/kg。 每人每日摄入砷的总量一般不超过0.2mg,每日摄入无机砷的量一般不超过50μg。 进入体内的砷,首先在血液中大量聚集,且80%~95%都局限在红细胞里,大多数的砷都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结合,随后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器官,主要蓄积在脾、胃肠道、肝、肾、肺、肌肉等部位。 砷在组织内也与相应组织的蛋白结合,特别是在皮肤、毛发、指(趾)甲和骨骼中可形成牢固的贮存库。 砷进入体内两周左右,到达皮肤、毛发、指甲等表皮组织,表皮组织的角蛋白中含有丰富的巯基,砷即在此与角蛋白的巯基(二硫键)结合,形成牢固的蓄积,甚至可达终身,故毛发中的含砷量很高。 砷在生物体内的半减期(T1/2)较长,约30h以上,故排泄较慢。肾脏是砷化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故尿砷测定亦可灵敏地反映机体砷负荷水平。 经消化道摄入的砷由门静脉入肝,经甲基化或其它代谢反应后,可由胆汁排入肠道,然后随大便排出体外。由于肝肠循环的作用,每经胆汁排泄一次约有20%左右的砷被重吸收,故由胆汁排泄时致使体内生物半减期延长。 皮肤、
文档评论(0)